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


作者:麥克尼爾
譯者:楊玉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任何有關棲所的變換,例如從樹梢下到地面,在開闊的草原上行走、奔跑,都意味著人類原本很可能碰上的感染,將出現重大改變。」

◆◆◆

錐蟲,也就是在現代非洲許多地方引起昏睡症的病原體。這種生物在好幾種羚羊體內,都是以『正常』寄生蟲的身分居留,然後藉由采采蠅從某個宿主傳遞到另個宿主身上。它們在蠅體以及動物宿主體內,並不會引發明顯的病徵」

「主要就是因為昏睡症從古到今一直對人類深具威脅,非洲大草原上的有蹄類草食動物才得以存活到現在。要是沒有現代的疾病預防方法,人類根本無法居住在采采蠅出沒的地區。」

「事實上,情況如果不是這樣才奇怪。假使人類真是發源於非洲(似乎很有可能),那麼當人科動物緩緩演化成真正的人類時,周遭各種生物必定也有時間來調整自己,以適應人類活動帶來的風險及利益。反過來說,非洲大陸上超級多樣的人類寄生蟲,也正暗示了非洲才是人類主要的搖籃,因為再也找不到其他地方,使人類和非人類生物之間,能達成像這般微妙精緻的生物關係。」

◆◆◆

「很顯然,人類在地球的生態系中最艱困、也最豐富的地區──非洲熱帶雨林以及鄰近大草原上,為了縮短食物鏈所做的嘗試,依然美中不足,而且持續以染患疾病的方式,付出超高代價。而這一點比其他因素更能解釋,為何與溫帶地區(或是美洲的熱帶地區)相比,非洲文明的發展一直顯得落後,因為在溫帶地區裡的主要生態系,並不那麼複雜,因此人類簡化生態系後的影響也較輕微。」

◆◆◆

「換句話說,當人類行為扭曲了大自然的動植物分佈模式後,致病寄生物和人類一樣,都能成功抓住大好時機,佔據連帶產生的新生態區位。人類的成功意味著,動植物的多樣性變低但數量確增多了,對寄生物來說這算得上是改良的飼育所,因為只要侵入一種物種,就能大肆繁殖;雖說幾乎所有病毒以及大多數病菌,在侵入宿主後,都只能活躍數天或數週,然後宿主體內的抗體,就會出面干預它們在個別宿主體內的發展。」

◆◆◆

「採自野兔體內的病毒樣本(兔黏液瘤病毒),毒性逐年降低。但儘管毒性降低,澳洲野兔再也沒有恢復到從前的數量,而且可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恢復(搞不好永遠不會了)。到了1965年,澳洲野兔的數量大約只有兔黏液瘤病毒流行前的十五分之一。」

📝 為什麼數量不會恢復?

◆◆◆

「此外,病徵變化之大(病徵一定會改變的),簡直教人認不出來。一種新傳染病在初次暴發時所顯露的病徵,在宿主族群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出抵抗力之後,通常都會消逝得無影無蹤。」

「當結核病第一次出現在加拿大某個印第安民族中時,患者被影響的器官部位,在白人肺結核患者身上卻不受影響。而且和早先已感染過結核病的族群相比,印第安民族的病徵(腦膜炎以及類似徵狀)劇烈多了,而且病程也來得快速許多。當它感染印地安民族時,醫生只有在顯微鏡分析後,才認出原來就是結核病。不過,等到第三代的時候,宿主和寄生物間的相互調適,逐漸趨近常見的城市模式,於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結核感染,也傾向集中出現在肺部了。」

◆◆◆

「如同非洲日後發生的情況,由於有太多能導致死亡、虛弱的疾病,使得來自印度乾旱西北部文明的軍隊,無法大批、快速的進犯這些潮溼、溫暖的地區。雙方都因流行病而僵持不下,森林民族可能會因為和文明人相逢,染上傳染病而死傷慘重;但是,文明的入侵者在碰到森林民族習以為常的熱帶疾病和傳染病時,也同樣不堪一擊。」

📝 熱帶雨林的微生物多樣性比溫帶地區豐富很多。

◆◆◆

「南方溼熱氣候所引發的諸多影響之一,就是讓南方比北方擁有更多樣、更豐沛的寄生物。而相反的,在黃河沖積平原,冷冽的冬風會殺死所有缺乏長期抗寒手段的寄生物。」

「因為司馬遷為了撰寫歷史,親自遊歷全國各地。在後繼史料中,『南方的不健康』被視為理所當然。特別為南下官員準備的小冊子中,詳細描繪了南方溼熱地區的養生之道,以及可能在那兒遇上的惡疾。不過這些冊子顯然並沒有多大幫助,因為奉派南下的官員任期一逕短得出奇,而且死亡率又特別高。」

「至於疾病屏障的威力有多大,下列事實可以證明:等到中國先民在長江流域真正發展出大型聚落時,已經是五到六個世紀以後的事了。」

◆◆◆

印度社會裡產生種姓制度的部分原因,可能就是為了隔離流行病

「佛教發源於印度,那裡和位在氣候較涼爽地區的文明相比,疾病發生率可能總是高居不下;基督教也是一樣,成形於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及亞力山卓等城市環境中,如果把這些地方的傳染病發生率,拿來和環境較涼爽、較不擁擠的地區相比,前者一定會比較高。因此,這兩種信仰打從一開始,就必須把驟然病逝當成必須接受的人生重大課題。結果,我們毫不意外,這兩種宗教都教誨死亡乃是從痛苦中解脫,而且也是一條蒙福的通道,好讓死者前往身後的極樂世界,在那兒,箱愛的人將會重聚,世上的不公平與痛苦也會得到大大的補償。」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自由大方送:真實監獄實驗(劇透)


好看!!!👍

阿肯色州拘留所因為被拘留人過多,警員人力不足,被拘留人通常一整天都被關在牢房裡,只有十五分鐘吃飯和一小時的放風時間可以離開牢房。這種情況導致被拘留人壓力很大,常常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就發生衝突,然後警員只好宣布封鎖,放風時間提早結束,大家又更加不爽了,整個惡性循環。

希金斯警長希望可以改善這種情況,於是選了拘留所的H區來實驗一項新做法:完全開啟各間牢房,被拘留人可以自由地進出自己的牢房、大廳和球場,且所有警員也會離開這區,只留下監視器和netflix攝影團隊

◆◆◆

警長:「有些人認為,你們只需要被關進牢裡,然後等你出來,你最好就有所改進。那是沒用的。」警長認為,被拘留人會為了避免回到封鎖狀態(整天被關在牢房),而願意彼此合作、降低衝突,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學會遵守規定、承擔責任。

被拘留人:我是不是該來做把刀自衛?

◆◆◆

除了讓人好奇實驗是否能夠成功以外,也能從劇中認識到拘留所的運作機制,像是每位被拘留人都有內部帳戶,家屬可以匯錢進去,他們可以用來購買福利社的東西或是打電話。「福利社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是我們能拿到最接近自由世界的東西。我知道對某些人來說,泡麵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這裡,那等同於菲力牛排。」
☆市面上最好吃的泡麵——來自阿肯色州被拘留人ㄉ真誠推薦☆

◆◆◆

被拘留人的年齡從20出頭到50歲以上都有,基本上是由長輩佔主導地位。長輩們覺得年輕人比較皮、比較衝動,一定會把事情搞砸,所以常盯著年輕人。年輕人則覺得長輩們老是強調要遵守規定、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之類的巴拉巴拉,很煩XD

而且也有長輩不遵守規定私自釀酒,被其他人指責後,還大發脾氣叫大家不准管他 😑 以身作則阿~ 大哥 😑

◆◆◆

有位被拘留人「米勒」,他在被關前是餐廳夜班經理,有烹飪和商管學位,被指控一級家暴罪。其他人形容他「就像來自其它星球的外星人」、「很難不取笑那傢伙」、「米勒,你還是不要開口說話吧」。

舉例來說,米勒和其他人玩牌時,會若無其事地對牌友說些像是「你出老千了吧?」「我贏了你們這些作弊的傢伙」之類的話,對方莫名被指控當然很不爽,但就算別人叫他別再亂說話,他還是依然故我。

有些人怕他這樣繼續下去會引起更大的衝突,於是幾位長輩想去開導他,可是跟他講沒幾句…… 火氣就上來了,長輩都想揍下去了XDDD 你給我閉嘴就對了!!😡

謎之白目的人(?

◆◆◆

劇中也能看到一些他們的創意手作料理,看起來都滿噁心的
配方:泡麵、豆泥、辣醬、綠真鯵洋芋片、辣豆醬、肝臟碎肉。
除了料理以外他們也DIY各種東西,私酒、刺青顏料、咖啡菸等等,連警長都說,他們還真會運用各種東西阿XD

◆◆◆

計劃進行到大概三週時,意外地都沒什麼嚴重衝突,警長覺得可以進行下一階段:他決定讓被拘留人可以免費打電話。原本的機制是被拘留人要付電話費,一塊錢可以講三分鐘,而帳戶內沒錢的被拘留人就無法講電話。

警長和同僚討論這項福利可能帶來的問題,其中一位同僚表示,需要事先定一些限制條件,像是通話時間,否則較強勢的被拘留人很可能會霸佔電話。

警長聽完大家提出的可能狀況後,他決定:直接開放,讓被拘留人自己處理這些問題。看到這裡不由得對警長感到欽佩,警長是真心相信被拘留人擁有自制力,而不是一群只會互毆的野生動物。實際開放後,大家嗨成一團,爭先恐後想打電話,不少人認為這下子計劃完蛋了、可貴的自由即將結束、又要重回封鎖狀態…(長吁短嘆

結果沒事 😮 很快的就有一位長輩提出解決方法,其他人也都認同並願意遵守,從此大家過著幸福快樂可以爽打免費電話的日子~~~

我本來也以為會有好幾個人發生爭吵,實際上只有發生一點小口角,且雙方事後還道歉了amazing

◆◆◆

有一位被拘留人「藍迪」,年齡大概五十歲,在實驗開始前,他已經是負責協助警員分發餐盤等事務、有一定程度的主導地位,類似班長那樣的人物,實驗開始後,他也一直認為維護秩序,確保計劃順利進行是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他來管事,大家肯定亂成一團。

可是某一天有人對他說,其實年輕人私底下都覺得你很煩、管太多別人的閒事,藍迪聽了就很不開心,我為了大家這麼勞心勞力欸!?

然後他就決定撒手不管了 😡

◆◆◆

長輩們置之不理後,年輕人越玩越大,釀酒、抽菸、抽大麻、嗑藥,「拘留所就像戰場,到處都是煙霧,隨便聞都是煙味」。結果就觸發了煙霧偵測器。

計劃中止,進入二十四小時封鎖狀態。雖然好像滿蠢的,但想想這些人都把自己搞到進拘留所了,好像也不意外。

◆◆◆

接近尾聲時,警長說如果希望計畫繼續進行,那大家就要提出理由說服他。警長離開後,每位被拘留人都集合起來,很認真地開了一場會,坦率地說出各自的想法,還拿紙寫下這項計畫對他們帶來的益處。大家都不希望重回封鎖狀態。

隔天,警長再次集合大家,每個人闡述自己的想法,也說明他們往後的努力方向,他們會團結合作、幫助彼此、遵守規定等等,警長聽完後說:「我相信這個計劃為你們帶來正面的影響。這是無庸置疑的。但你們剛剛的說法有多少是假的?」

一路看來下我也覺得這些被拘留人很會講漂亮話,應該很擅長寫「我的願景」之類的自傳內容 😂

有一位被拘留人提出想法,他認為應該有人出來擔任導師的角色(不是黑道大哥那種),並且有一套制裁的機制,像是讓失控的人進去牢房冷靜一小時,他認為大家對於這一切該如何運作都有些想法了(大家紛紛贊同)。

警長接著問他,你是什麼時候想到這個做法的?那位被拘留人很得意地說:「昨晚」。警長笑出來說,這個計畫進行了將近六個禮拜,然後你們昨天晚上才終於認真對待?之前都只是在玩玩?(大家拼命否認XDD)

一種暑假快開學才開始趕作業的感覺 😂

◆◆◆

全部總共八集,覺得每一集都很好看!大推!

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與達爾文共進晚餐:演化如何造就美食,食物又如何形塑人類的演化


作者:Jonathan Silvertown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難題其實很容易就可以打破:蛋比雞先演化出來。」

📝 在出現「雞」這個生物以前,就已經有「恐龍」會生「蛋」了。鳥類是爬行動物的後代。

「生物演化的歷史中,爬行動物首先發明用含有礦物質的蛋殼來保護蛋,而在蛋殼之下是更古老的發明,(中略)這項古老的發明是羊膜。羊膜會形成羊膜囊,裡面充滿羊水並包住胚胎。(中略)動物演化出羊膜囊,解決了在乾燥陸地上繁殖的問題,植物演化出的種子也解決了相同的問題(卵在乾燥的陸地上無法生存)。」

◆◆◆

「鴨嘴獸的基因組中同時具有乳汁基因和蛋黃蛋白質基因,證明了這種動物的確位於產卵動物過度到懷孕動物之間的地位,是古老的遺物。」

◆◆◆

植物矽石(phytolith)是植物葉片中含有矽的微小顆粒,如果植物被當成食物,葉片中的植物矽石便會嵌入牙齒中,植物矽石的形狀可以用來鑑別植物種類,讓我們多少知道露西吃了哪些植物。」

◆◆◆

「瘦肉其實不是優良的熱量來源,因為身體需要先消化蛋白質,再把一些胺基酸轉換成葡萄糖,這個過程就要花費能量,所以得到的淨能量比較少。」

兔肉飢餓症(rabbit starvation):光吃瘦肉無法得到足夠熱量,最後會因肉類中毒而死。

「肉類吃太多會造成中毒,原因在於消化肉類後產生的胺基酸太多,超過身體的排除能力。肝臟會把過量的胺基酸轉換成尿素,尿素經由血液流到腎臟,最後排出體外,但是尿素太多會超過腎臟的負荷量。如果飲食中有足夠的脂肪,脂肪能夠填補不足的熱量,代替葡萄糖,消除飢餓感,這樣就不會吃太多肉類了。」

◆◆◆

「最近一百萬年來,只要人屬物種出現的地區,那裡的大象不久之後便會絕跡。」

◆◆◆

「尼安德塔人是歐亞大陸海德堡人的後裔,智人是非洲海德堡人的後裔,比較兩者的基因序列,顯示智人和尼安德塔人最晚的共同祖先於五十萬年前,直到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都還在歐洲生活,但是後來滅絕無蹤了。在非洲以外所有智人的族群中,都帶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

「製造工具、烹煮食物等日常習慣,我們通常認為是專屬於智人的新奇特性,但是這些其實根植於人類的譜系之中。這個譜系非常古老,智人是非常晚近才出現的。」

◆◆◆

「不過我們的確知道,就是這一次遷徙(七萬兩千年前),成為智人這個物種散播到整個地球的唯一起點。

這個『唯一』的意思,就是獨一,而且無二。現今在非洲之外的六十億人口,都是那一小群遷徙出來的人的後代。(中略)我們的基因中記錄了這個事件。非洲人族群中遺傳多樣性很高,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相較之下,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在遺傳上的一致性較高,(中略)離非洲愈遠的人類,具備的遺傳多樣性便愈低。這意味著在遷徙的過程中,是由一小群人離開原來的群體,走過一段路途之後紮營,然後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當這群人的數量增加之後,又分出一小群人遷徙出去。」

◆◆◆

「乾燥能夠妥善保存食物和其他生物原料,因為造成腐爛衰敗的微生物在沒有水的狀況下無法存活。埃及沙漠乾燥的氣候,讓三、四千年前墓中的數百條麵包保留了下來。這些麵包是要讓埋葬在墓中的王室死後享用的。」

📝〈依據這份食譜,或許我們也能一嚐「世界最古老麵包」的滋味〉

◆◆◆

在亞洲西南部的肥沃月灣適合被馴化的植物特性
  1. 生命週期短,生長速度快,所以很快就可以進入採收的階段,e.g., 穀物、豆類、玉米、水稻。
  2. 產量多:「一年生植物的繁殖機會只有一次,會把更多的能量用在產生種子上。」
  3. 此地區的氣候乾燥且雨量不固定,所以為保存養分供種子萌發,植物容易演化出較大的種子。

◆◆◆

「人為篩選會使得避免麥穗迸裂的基因在植物族群中出現的頻率增加。這樣一來,麥穗上的麥子不會掉落,所以人類需要打穀,以外力取下麥粒。野生麥子在自然狀況下,麥粒會脫落得乾乾淨淨,斷口整齊。而麥子不會自然掉落的麥穗則需要農家打穀,打下的麥粒斷裂部位參差不齊。因此用放大鏡檢查,麥粒從麥穗斷裂處參差不齊的比例較高,這就表示這種穀物受到馴化了。在考古紀錄中,二粒小麥最先出現這種明顯的馴化標誌。」

◆◆◆

「黑麥含有大量蛋白質,以及一種少見的碳水化合物:阿拉伯木聚醣(arabinoxylan),這種糖也稱為聚戊醣(pentosan)。阿拉伯木聚糖能夠吸收大量水分,黑麥種子萌芽時,這種特性大有幫助;烹煮的時候,黑麥粉吸水的分量是小麥粉的四倍。小麥粉製成的麵包,在烘焙後轉涼的過程中,其中的澱粉會結晶,使得麵包的質地變得堅硬。這個過程可以逆轉,所以重新加熱的麵包比較鬆軟。然而,阿拉伯木聚糖在冷的時候依然保持柔軟,使得黑麥麵包能夠久放。」

◆◆◆

「飲食中澱粉含量高的人,如果α澱粉酶的基因數量多,看來的確有好處,這個好處卻不是因為消化澱粉的效率更高,而是在吃了富含澱粉的一餐之後,血液中不會馬上充滿葡萄糖而對身體造成危害。(中略)唾液中α澱粉酶的功用不只是要開始消化澱粉,還要讓澱粉在口中的時候就出現葡萄糖了,然後經由味覺受體提早向身體發出警告:有很多澱粉將會進入胃中。這樣胰島素能預先釋放出來,以避免高血糖造成危害。」

◆◆◆

「狗和人類不同,唾液中不含澱粉酶。但科學家比較狗和牠們野生祖先狼的基因組,發現狗在馴化的過程中,和消化道中分解澱粉相關的三個基因改變了。其中一項改變,是狗的消化道中負責產生澱粉酶的基因數量大幅增加了。人類餐桌上有了富含澱粉的麵包塊之後,演化讓狗也適應了這種狀況。」

◆◆◆

「肉類等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中具有麩胺酸。麩胺酸只要微量,我們便能夠嘗得出來,因此可以證明吃到的食物夠營養。人類乳汁中的麩胺酸含量是牛乳的十倍。

◆◆◆

「海藻細胞中的麩胺酸鈉能夠讓海藻與海水的鹽濃度達成平衡,這樣細胞就不會萎水萎縮了。你可以預期到,愈鹹的海水中,海藻中的麩胺酸鈉濃度愈高。」

「這解釋了為什麼日式高湯是很好的湯底,說穿了就是簡單的化學:其中含有來自昆布的麩胺酸和來自柴魚片的肌苷酸,兩個在一起,引發鮮味大爆炸。」

「有能夠煮出充滿鮮味湯汁的食譜,幾乎都包含用小火燉煮含有蛋白質食材的過程,這個食材可能是骨頭或魚塊。雞高湯中含有大量麩胺酸,有些料理甚至只用雞湯當作湯底。高湯中的動物材料是麩胺酸的主要來源;核酸也有鮮味,可能來自高湯中同樣食材的肌苷酸;鳥苷酸則來自於加入湯鍋中的植物或是蕈菇。」

◆◆◆

泡乾香菇的時候不能用熱水,因為香菇中有酵素,能夠幫助香味分子的釋放,而熱水會破壞這些酵素。」

◆◆◆

「海獅吃東西時是把食物整條吞下去,嚼都不嚼,所以牠們這樣吃魚的動物既沒鮮味受體,也沒有甜味受體,整個T1R基因(味覺受體)家族中的三個基因都變成了偽基因。在演化中失去這些基因功能的現象,也分別出現在海豚和吸血蝙蝠身上,牠們也都不嚼食物。」

◆◆◆

「有些夜店會在盥洗室水龍頭的水裡面加鹽,讓口渴的客人非得買貴貴的瓶裝水補充水分。」

◆◆◆

「如果你仔細回想那些有苦味的食物,會發現都是從植物來的。十字花科的綠色蔬菜,不論是抱子甘藍、甘藍菜、羽衣甘藍、綠色花椰菜等,天生就是帶苦味的,就算是馴化過了的仍然有點苦。水田芥和芝麻菜的苦味從來都沒少過:人類在馴化芥菜、山葵和辣根這類植物的過程中,甚至可能刻意篩選苦味更重的,看來我們也滿能苦中作樂的。」

◆◆◆

「比起那些不吃植物的動物,把植物當成日常食物的動物,苦味分子受體基因的種類比多。」

◆◆◆

「果實尚未成熟時飽含酸味,很明顯的是要排拒動物,因為果實中的種子尚未成熟,還不能傳播出去見世面。」

◆◆◆

「發酵作用是在不需要空氣的狀況下進行的,微生物會吃下糖,如果是酵母菌,產生出來的廢物是酒精,乳酸菌產生的則是乳酸。」

「如果你在家裡自己釀啤酒或葡萄酒,就會知道發酵成功的重點之一,在於是否隔絕空氣。如果在酒精發酵當中有空氣跑進去,那麼發酵環境會變得適合醋酸菌生長,這類細菌能夠把酒精轉換成醋酸(也就是讓酒變成醋)。」

◆◆◆

「即使在能夠好好保存獸肉和禽肉的低溫下(還沒低到冷凍的溫度),魚肉依然會開始腐敗,這是因為深海魚類生長在寒冷的溫度中,所以魚體內的酵素在低溫下也能發揮作用。」

◆◆◆

「日本有一種料理方式,是用昆布把白肉魚肉塊包裹起來,放在冰箱中幾天,魚肉會吸收來自海帶的麩胺酸,魚肉本身有肌苷酸,兩者加起來使得魚肉的鮮味大增,能夠當成生魚片來吃。」

◆◆◆

「魚身上的氧化三甲胺,功用和昆布的麩胺酸鈉是相同的,能夠讓魚的細胞和海水保持滲透平衡,以免細胞脫水萎縮。」

◆◆◆

非洲象的嗅覺受體基因超過二千個,是地球上嗅覺最強的生物。」

◆◆◆

小鼠能夠聞到二氧化碳的味道,所以對於小鼠來說,冒著泡泡的礦泉水的確是帶有氣味的,只是人類聞不到。」

◆◆◆

「花朵產生的低濃度糞臭素聞起來甜美芬芳,但由糞便產生的高濃度糞臭素聞起來就像屎。」

◆◆◆

「魚的身體是流線型的,所以只要很少的能量,便能夠在水中以穩定的速度慢慢前進。這種定速巡游主要是由含有肌紅素的肌肉所執行的,肌紅素有點類似紅血球中的血紅素。持續游動所需的氧儲存於肌紅素,所需的能量則是以油脂的形式儲存。鯡魚、鯖魚和沙丁魚都屬於這種肌肉顏色深、富含油脂的魚類。一條肥美的鯡魚,肌肉裡面有百分之二十是脂肪。」

「魚類為了能夠具備快速加速所需的力量,得有很多能夠馬上出力的肌肉。許多大型掠食魚類中有很多白色肌肉,就是為了這個目的,例如鱈魚和其他白肉魚。鱈魚的肌肉中,油脂只占了百分之○.五,而且沒有肌紅素。鮪魚是會遷徙數千公里的掠食魚,魚肉便呈現粉紅色,肌肉的性質介於紅肉和白肉之間。」

◆◆◆

「不論人族是怎樣開始吃肉的,吃肉使得人類和被吃的獵物之間的關係愈來愈近,最後人類圈養了牛和豬,並且馴化牠們。人類和三種感染人類的絛蟲有非常久遠的演化關係,因此是人類讓馴養的牛和豬受到這些寄生蟲的感染,而非牛和豬讓人類受到感染。」

📝 演化分析發現,人類早在幾百萬年前,遠在開始畜牧前,就可能因為食用獅子或鬃狗的獵物(羚羊之類的)而染上這些寄生蟲了。

◆◆◆

「無鉤絛蟲的基因組中,負責製造熱休克蛋白的基因多到異常,可能是為了在面對熱衝擊時有堅強的保護,感染野生動物的絛蟲就沒有那麼多熱休克蛋白基因。」

◆◆◆

馴化症候群:「達爾文注意到,牲畜和野生動物相比,繁殖模式比較不會受到季節影響,皮毛經常出現因為缺乏色素而形成的白斑,並且全身都有。耳朵通常下垂、鼻吻部比較短、牙齒比較小、腦比較小、尾巴捲曲,行為更像是年幼而且溫順的個體。」

「為什麼馴化症候群中包括了雜色的皮毛花紋?為什麼牛、狗、天竺鼠,甚至錦鯉,這些沒有親緣關係的動物,都具備了這樣的表徵?」

假說:「科學家認為神經脊細胞的數量應該是由許多基因所控制的,每個基因都發揮小小的影響力。找不到主控馴化症候群的基因,正是因為沒有這樣的基因。如果神經脊理論是正確的,這意味著在馴化的過程中的大部分變化,例如捲曲的尾巴、斑駁的毛色、下垂的耳朵,都只是在篩選溫順的行為時的意外副產物,溫順才是篩選時著重的特性。」

◆◆◆

「野生的馬鈴薯要能夠散播、繁殖,所以馬鈴薯會有比較多能量用於生長走莖,而不是生長塊莖。但在人擇的情況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目的扭轉了這種特性,因此我們種植的馬鈴薯品種,會有較大的塊莖生長在較短的走莖上,而且塊莖就長在植物下方的泥土中,這樣才容易挖出來。」

◆◆◆

「馬克吐溫說花椰菜『只不過是受過大學教育的高麗菜』。」

◆◆◆

「多山地區通常會具備這種生物多樣性,因為山區的地形複雜,環境變化劇烈,生物會為了適應各種環境而演化。每座山谷由於高度與方位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微氣候。土壤的濕潤程度也不同,從乾燥到濕軟統統俱全。這些差異組合起來,成為多到數不清的獨特場所,讓演化能夠打磨出適應各種獨特環境的物種,造成每個區域的族群差異。」

◆◆◆

「一般的馬鈴薯沒有毒,但是如果受到光線照射,製造苦味毒素的程序便會啟動,這種毒素是一種配糖生物鹼(glycoalkaloid)。幸好馬鈴薯受到光照射時,表皮會產生葉綠素而轉成綠色,讓我們能夠有所警覺,不要吃這樣的馬鈴薯,或是把有毒的外皮削去。」

◆◆◆

「肉豆蔻樹會長出桃子狀的果實,成熟的時候果實會裂開,掉出一顆種子,也就是肉豆蔻仁。種子外面有一層鮮紅色的假種皮,假種皮乾燥後會變成深橘色,和種子分開,這便是肉豆蔻皮。」

◆◆◆

「鳥類會吃成熟的辣椒果實,排出能夠萌芽的種子,但是齧齒動物就不會吃辣椒。從沒遇過辣椒的齧齒動物,還是可能會吃無法製造辣椒素品種的辣椒果實,但是在牠們糞便中的辣椒種子會碎裂,無法萌芽。所以,辣椒素的驅退作用是有選擇性的,它能夠阻止吃了辣椒會破壞種子的齧齒動物,但是不會嚇唬能夠好好散播種子的鳥類。」

◆◆◆

「蜜蜂會把花蜜濃縮成蜂蜜,使得其中的糖濃度超過百分之八十,因此酵母菌這種會偷取糖類的小惡魔便無法讓蜂蜜發酵。高濃度的糖有防腐效果,所以果醬、蜜餞和蜂蜜不需要放在冰箱中,也能夠長時間保存。」

📝 蜜蜂會替採收回巢的花蜜搧風,降低水分,並添加各種酵素,其中一種為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可以將葡萄糖水解為葡萄糖酸及過氧化氫,阻止微生物滋生。〈蜂蜜的釀造過程〉

◆◆◆

「從組成分來說,糖融化甩成絲製成的棉花糖,和由純纖維素(葡萄糖連接而成的聚合物)形成的棉花,在化學上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對人類來說,前者是食物,後者無法消化。」

◆◆◆

「盜取蜂蜜的動物是驅動蜜蜂演化出螫針的原因。許多蜂並沒有蜂針,那些物種的蜂巢小,裡面沒有多少蜜,甚至根本沒有蜜。」

◆◆◆

「毒蜂蜜的神經毒性來自於杜鵑花和夾竹桃」

◆◆◆

「在同樣重量下,果糖的甜度是葡萄糖的兩倍」

「身體沒有把果糖當成一般的糖,也就不會引發那些限制能量攝取與儲存的調節激素的分泌。」

「人體所有器官都能夠把葡萄糖當成燃料,但是果糖的代謝只能在肝臟進行。」

「果糖在人體裡像是隱形的,胃部無法因為果糖而產生飽足感」

「水果製成的果汁或果昔在胃中的作用,就像是喝下高糖分飲料一樣。完整的果實不會這樣,因為其中的纖維素會減緩吸收果糖的速度,但果汁機快速打碎的水果便沒有這樣的效果。」

◆◆◆

「製造乳汁的腺體在結構上類似於皮膚上的汗腺,乳腺幾乎可以確定是由汗腺演化而來、具有特殊功能的腺體。(中略)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在二億年前出現。包括鴨嘴獸在內,會分泌乳汁的動物全部具備了一群相同的基因,製造出基本成分相同的乳汁。」

◆◆◆

「世界上到處都充滿想要大吃葡萄糖的細菌和酵母菌,只有幾種細菌能夠利用乳糖。」

◆◆◆

「釀酒者利用了酵母菌無法讓乳糖發酵的特性,在啤酒中加入乳糖以增加甜味,製造出來的啤酒稱為牛乳司陶特(milk stout)。如果加的是葡萄糖或是蔗糖,酵母菌會把這些糖類轉換成酒精。」

◆◆◆

「哺乳類的幼兒能夠製造乳糖酶來解決這個問題(分解乳糖)。」

◆◆◆

「大部分細菌及人類細胞失去了把乳糖當作能量來源的能力,但是乳酸菌還保有這種能力。乳酸菌以乳糖做為食物,產生的廢棄物是乳酸。讓乳汁發酵成為優格的乳酸菌,用光了乳汁中的乳糖,因此就算不耐乳糖的人也能安全食用優格。」

◆◆◆

「有些植物能夠產生凝乳酶這種酵素,例如朝鮮薊,所以朝鮮薊也能夠用來製造起司。」

◆◆◆

「人類其他的食物,不論培育之後發生了多麼重大的改變,在大自然都還有相近的親戚。起司則完全不同,因為它不是某一個物種的產物,也不是兩個物種的產物,而是幾十種細菌與真菌組合而成的微型生態池(microcosm)。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一塊起司便是一個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也就是一群不同的微生物。

◆◆◆

「乙醇雖然有毒,但是人類已經演化出對乙醇的耐受性」

◆◆◆

「罌粟、大麻和古柯能影響腦部,是因為它們會模擬原本存在於神經系統中的物質。(中略)植物把這些精神刺激成分當成對付食植動物的武器。(中略)海洛因成癮者只是罌粟和毛蟲之戰的意外受害者。」

◆◆◆

「隨著釀酒酵母持續活動,酒精濃度也愈來愈高,最後只有釀酒酵母耐得住這樣高濃度的酒精。」

◆◆◆

釀酒酵母:「ADH1基因的蛋白質產物擁有果實最初演化出現時就具備的功能,也就是製造乙醇。第二個基因(ADH2)製造的酵素能把乙醇轉換成乙醛,用於酵母菌的代謝過程中。

◆◆◆

在只有一種基因的時候,釀酒酵母採用的策略是『餓死鄰居』:製造乙醇使得競爭者沒有糖可用,同時乙醇又有毒;不過代價是要消耗糖來製造乙醇,這些乙醇沒有辦法回收使用。第二種基因演化出來後,便能夠把第一種基因製造的乙醇轉換成乙醛,這便讓釀酒酵母有了新的策略:『製造乙醇,累積乙醇,利用乙醇』。現在乙醇可以當成武器,也可以當成存糧,兩者功用合而為一。」

📝 轉換成乙醛有什麼用處?

◆◆◆

「人類也有一種剛才提過的醇去氫酶,不過精確來說,人類的版本叫做ADH4。如果肝臟中的乙醇濃度太高,ADH4 就會把乙醇代謝掉。」

◆◆◆

「酒精本身就是富含能量的食物。在等量的情況下,乙醇提供的能量將近是碳水化合物的兩倍」

◆◆◆

「具有 ADH1B*2對偶基因的人,比較不容易大量飲酒或是酒精成癮。ADH1B*2這個突變其實可以讓乙醇的代謝速度增加為百倍,因此這個結果乍看之下頗為矛盾。

由於 ADH1B 在乙醇濃度低的時候便運作了,ADH1B*2這個對偶基因產生的高效能酵素,在一點點酒進入了身體之後,就會馬上產生大量乙醛,讓身體很不舒服。因此,有這種對偶基因的人鮮少飲酒過量。他們得到心血管疾病和某些類型的中風的機率也大幅下降。」

「如果你的祖籍是東亞,那麼很有可能不太會喝酒,這是因為你帶有高效ADH1B對偶基因和低效 ALDH 對偶基因的機率很高。你喝酒的時候,體內很快產生許多乙醛。第一種酵素調節乙醛產生的速度(很快),第二種酵素影響乙醛分解的速度(很慢),如果你這兩種對偶基因都有,我可以和你打賭,你是個滴酒不沾的人。」

◆◆◆

「CRISPR-Cas9 用來解編輯DNA序列的功效,就像是你在使用 WORD 這種文字處理程式中的『尋找與修改』功能。」

◆◆◆

「飲食研究證實了一項比較各文化飲食習慣之後也會得到的論點:要達到健康而且均衡的飲食,有許多方法,只要不是光吃肉或是完全避開動物性蛋白質就好了(這兩種都容易造成健康問題)。」

◆◆◆

「人類可以享有各式各樣的飲食。那麼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有那麼多作者一直要我們相信,演化限定了我們的飲食範圍。可能的答案,意外來自一位作家經紀人。當時我把這本書的大綱寄給他,他告訴我說,我應該跟隨潮流,從演化的角度開出飲食處方,這樣才會賣得好。但是如果有效的話,我都可以賣你布魯克林大橋了。」

◆◆◆

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你也被唬弄了嗎?:20個最容易被誤解的科普知識


作者:軌道君
譯者:陳曉菁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為了調節進入體內的不安定壓力,身體裡有一個維持體內壓力的器官——叫作魚鰾(ㄅㄧㄠˋ)

◆◆◆

「時光機開始運作之前的過去,是沒有時光機的時代;唯有時光機啟動後,才是迎來了自由穿梭於時空中的新時代。這麼看來,目前為止都看不到未來的旅客,也有道理。因為從未來的角度看,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正是他們無法回來的時代。」

◆◆◆

「其實你身上也留有被馴化的痕跡——就是眼白。不是雞蛋的蛋白,是眼睛的眼白。未馴服的動物眼睛裡是看不到眼白的,但人類的眼睛裡大部分都由眼白占據,寵物也是如此。即便眼白範圍再擴大,對視力也沒有任何幫助;黑色的瞳孔愈大,才愈有利於視力。反之,眼白愈多,視力只會愈下降。既然要承受如此不利的情況,為什麼眼白還是變多?我相信眼白的存在,還是可以帶來某些好處。

有眼白的話,遠處就能知道對方在看哪裡,可以感覺彼此互相凝視的眼神,溝通時也經常以目示意。這表示,透過瞳孔所看的方向,可以給予雙方信任的感覺。」

◆◆◆

區塊鍊技術:「所有的交易內容都要在聊天室留下紀錄,讓群組所有人都知道內容。即使駭客入侵,只要他無法駭入所有參與者的手機,刪除紀錄的話,他就無法湮滅掉所有證據。可說是目前最完美的保安系統了。」

◆◆◆

「若在拉開薄透的保鮮膜上面,放一個相當有份量的鮪魚罐頭,保鮮膜會在凹陷時往下延展開來。接著,再丟入一顆非常輕巧的珠子,珠子會慢慢順著凹陷的保鮮膜滾下去。如果保鮮膜透明到幾乎不存在,我們就會認為珠子和鮪魚罐頭處在互相吸引的狀態。」

「所謂的重力就是,代表有質量的鮪魚罐頭,直接改變了代表空間的保鮮膜。隨著扭曲空間的凹陷,進而產生一股牽引周圍物質的流動力量,這就是現代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概念。」

◆◆◆

「人造衛星或火箭碎片等人為的太空垃圾。為了讓它們順利進入太空,設計時已使用了特殊材料,即使經過大氣層也不會被燒毀。」

◆◆◆

📝 如果我的面前站了三個人,我將球拋向其中一人,就只有一個人會接到球,所以球是「粒子」。不過如果我向那個人大喊,並不會只有那個人聽到聲音,而是三個人都會聽到,所以聲音是「波動」。但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我拋出球後,三個人都能夠接到球,就是所謂的「同時具有波動和粒子的特性」,稱為:「波動—粒子的雙重性」,例如:光子。

◆◆◆

電子的特性:「不看它的話就是波動,有人看的話又變成粒子!閉上眼不看就是波動,睜開眼一看又是粒子!」

◆◆◆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東西,是因為光子撞擊某個特定的物體後,再反彈回來,凝聚在視網膜上產生的視覺現象。」

◆◆◆

「在量子世界裡,光子是個體型非常壯碩的傢伙。以波動狀態、像海浪起伏的電子,若被光子這樣的大塊頭粒子迎面撞擊,電子就會受到巨大的衝擊,導致失去原有的波動性,最終使電子塌縮為粒子。我們只想看一眼而已,可站在電子的立場來看,就像發生了單方面過失的交通事故。」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癌症探祕:揭開最深沉的醫學謎團


作者:George Johnson
譯者:張瓊懿
出版社:天下文化


「研究人員把致癌物注射到蠑螈體內時,很少引起腫瘤,反倒常在不該長腳的地方長出新的腳。大部分的動物都在演化過程中,喪失了這種再生能力,這會不會是癌症興起的另一條線索?難道是組織受損時,生物想重新生成一個,只不過忘記該怎麼做了?」

◆◆◆

「一群較弱勢的癌細胞會伺機搭上順風車。這些超腫瘤細胞好比寄生蟲般,不斷從腫瘤吸取能量,就算不破壞腫瘤,也會讓它生長停滯。在體型大、壽命長的動物中,腫瘤的發展速度較緩慢,於是超腫瘤便有機可趁。也因此,大型動物或許確實比較容易罹患癌症,但是牠們的腫瘤不見得比較大。讀了這麼多與癌症有關的文章,我還是頭一次聽到癌細胞也會得癌症的說法。」

◆◆◆

「有研究甚至指出,合成的葉酸(綜合維他命常見的成分)反而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且腫瘤一旦生成,葉酸反而會促進癌細胞生長,幫了倒忙。有些腫瘤甚至是利用『抗葉酸』藥物控制住的,事實上,抗葉酸藥物是最早的化療藥物之一。」

◆◆◆

「先天缺陷和癌症都是突變造成的,為什麼只出現了先天缺陷,卻沒有引起癌症呢?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解釋,發育中的胚胎因為細胞不斷在分裂,因此對破壞性影響的感受度會比完整的個體來得敏感。胚胎發育時期,只要出現一個突變就會改變它的命運,但是對一個器官來說,可能得累積好幾個突變,才會產生癌變。」

◆◆◆

「大體來說,乳癌的發生率近年來有趨緩的跡象,原因可能是更年期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的人變少了。」

◆◆◆

「物理學上有一個古老的想像實驗,實驗中的主角是馬克士威精靈(Maxwell’s demon)。這個小精靈極力想要阻擋浩瀚宇宙不斷向更大亂度前進的趨勢,於是四處拉回在外遊蕩的分子,動作敏捷地把它們放回正確位置。就像撿起即將倒塌的沙堡落下的每一粒沙子,把它們放回原位一樣,又好比在一片大草原中拔掉每一根雜草,或是修復細胞DNA的每一個失誤。只要我們努力不懈,似乎就可以阻止亂象發生。」

◆◆◆

  「原子衰變時發出的閃爍光芒,是最標準的隨機事件。(中略)兩個一模一樣的原子核並列在一起,突然,其中一個沒來由的衰變了,另一個卻可能還要等上一千年,這些原子核當中有一半會衰變,但是我們永遠無法預知衰變的會是那些個原子核。

◆◆◆

癌症也是如此。人口族群夠大時,我們可以預測有多少比例的人,可能會罹患癌症,但是我們沒辦法推測,究竟是哪幾個人會得癌症。」

2024年1月27日 星期六

三條線筆記術:史上最強英語學習法


作者:橋本和彥
譯者:王慧娥
出版社:文經社


「比方來說,『△△和XX的意思有何不同?』、『第○個選項是陷阱嗎?』、『單字雖懂,但不懂整句的意思』、『聽不懂』等等,一邊答題,一邊把自己想到的事、自己認為的重點,一一記下來。」

◆◆◆

「利用英語教材來學習卻半途而廢,其中絕大多數的原因,就在於教材的程度不適合自己,因為很多人都有選擇高出自己實力的教材或參考書的傾向。或許是大家誤解了只要會做難的,自然就懂簡單的,可是就實際上而言,這根本就天方夜譚。學習就該從基礎開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聚沙成塔。」

◆◆◆

「選擇參考書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瀏覽之後懂個七~八成的。」
從感覺『好像稍微有點簡單』的教材開始,然後完美地克服一本又一本。」

◆◆◆

「有的人習慣同時使用不同的教材,但其實只要一本就足夠了。(中略)一次不要使用太多本,請先踏實地學會一本,完成之後再接著下一本。中級、高級程度的人,或許因為學習閱讀、聽力的關係,而需要數本教材,但即使如此,一樣盡可能地精簡教材數量。」

◆◆◆

英語會話課最好在上課前「準備課程當天自己想說的主題。」「當下要脫口說出兩句、三句,其實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才需要事先準備自己想說的主題,」

◆◆◆

「使試題練習與背誦的時間取得平衡,這就是分配學習時間的本質。而在實際的例子裡,許多的人都是『學習時間=練習考題』,並沒有安排最重要的『背誦時間』。(中略)透過練習答題,找到自己不懂的單字及表現句型、文法,並且把這些不懂的部分『背下來』。安排進度表之際,請將試題練習與背誦的比例,依照2:8的時間分配來規畫。」

◆◆◆

「具體而言,利用數本試題冊或參考書,以進階的方式學習,將能使某個學習內容A,透過第一本教材A(基礎)→第二本教材A(應用)→第三本教材A(延伸)的小步驟學習(small step)方式,加深學習內容。不要想一下子就直接挑戰延伸的內容,請從基礎慢慢地打起,以便得到扎實的成果。而且A的相同內容因為反覆學習好幾次,所以還能避免忘記。」

◆◆◆

「就這層意義來說,我不太建議『一本書闖天下』的招術,也就是從頭到尾只用一本試題冊或參考書的方式。最好的學習方式,我建議應該先完成薄薄一本教材之後,接著再一本一本地換。重複研讀可以避免忘記舊的,同時也能學到新的。」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東西都可以寫成化學式


作者:山口悟
譯者:洪文樺
出版社:快樂文化出版

  • 化學式:H2、O2、CO2
    化學反應式:2H2 + O2 → 2H2O
  • 「澱粉」是由許多「葡萄糖」相互連接組成的大分子。
  • 「CO2在室溫時是氣體,但在很冷的環境下就會變成固體(乾冰),跟水在低溫下會變成冰是一樣的道理。水在0℃時會結成冰,而CO2則是大約在零下78℃時才會變成固體。」
  • 乙醇(酒精)進入人體後,會跟肝臟中某種稱為『酶』的分子發生化學反應。酶是一種巨大的分子,可以促進化學反應。」醋酸會在被分解後排出體外,但如果喝的酒「超過體內的酶所能反應的量,乙醇和乙醛就會殘留在體內」,這就是宿醉的原因。

    乙醇 → 乙醛:醇脫氫酶(ADH)
    乙醛 → 醋酸:醛脫氫酶(ALDH)
  • δ(Delta):「些微」的意思。
  • 為什麼NaCl(氯化鈉,鹽)會一下子就在水中分解?
    因為NaCl和H2O(水)的原子都含有些微的正、負電,所以可以輕易結合。
  • 砂糖的主要成份是蔗糖。
  • 蔗糖 = 葡萄糖 + 果糖(兩個的化學式都是C6H12O6,但結構不同)。
  • 分子中氫和氧連結組成的部分稱為「羥基」(氫氧基)
  • 甘蔗和甜菜能夠產生大量的蔗糖,所以這兩種植物是製作砂糖的主要原料。砂糖吃下去後,其中的蔗糖會在腸子被「蔗糖酶」分解為果糖和葡萄糖。
  • 蔗糖含有許多「羥基」(OH),也就是很多「些微的正、負電」,所以跟鹽一樣也很輕易會在水中分解。
  • 澱粉:(C6 H10 O5)n ← 數量的意思,如果是 3,就是指3個C6 H10 O5。
  • 「葡萄糖」重複連結就會變成澱粉。
  • 「200~300個葡萄糖結合在一起就是澱粉」:(C6 H10 O5)200~300
  • 「許多分子重複連結所組合成的物質,就稱為『高分子』。」
  • 澱粉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直鏈」:葡萄糖以直線方式連結;「支鏈」則是部分葡萄糖產生分支。糯米幾乎100%是支鏈澱粉。
  • 「當澱粉(C6H10O5)n與『環糊精葡萄糖基轉移酶』(CGTase)作用時,就會形成由六至八個葡萄糖連接組成的環狀分子。這些分子稱為『環糊精』,而且是根據葡萄糖的個數來命名。」

    6個葡萄糖:α環糊精
    7個葡萄糖:β環糊精
    8個葡萄糖:γ環糊精
  • 「(環糊精)具有利用內部空洞來捕捉分子的有趣特性。而且,環糊精也能反過來將捕捉到的分子慢慢釋放出來。」
  • 除臭芳香劑:「製造時先將香味分子摻入環糊精中,讓環糊精慢慢釋放出香氣,再利用空洞捕捉臭味分子,這就是除臭芳香劑的功效。」
  • 「有些除臭商品標示的成份名稱為『環狀寡糖』。」
  • 「環糊精能捕捉讓茶產生苦澀味的分子,而茶的苦澀味和一種稱為『兒茶素』的分子有關。兒茶素已被證實具有減少體脂肪的功效,但要真正達到降低體脂的效果,就必須攝入相當大量的兒茶素才行;因此,市面上販售許多含有大量兒茶素的健康食品。如果茶中的兒茶素濃度過高,會讓茶過於苦澀而難以入口;所以先在茶中加入環糊精,讓環糊精捕捉兒茶素,就能抑制苦澀味,讓茶變得更順口好喝。」
  • 木糖是藉由分解玉米中一種稱為木聚糖的分子(由許多木糖分子連接組成)得到的,所以木糖醇是由玉米衍生出來的分子!」
  • 「直鏈澱粉會先被唾液中的酶分解,然後再被胰液中的酶分解,因為這兩種酶都會分解直鏈澱粉,所以都稱為「澱粉酶」。
  • 經澱粉酶分解後的產物,主要是由兩個葡萄糖連接在一起的分子,稱為「麥芽糖」,而這種分子會再被小腸腸液中的酶進一步分解,這種酶稱為「麥芽糖酶」。經過愈來愈多的分解,最後的產物就是葡萄糖。葡萄糖會被小腸吸收,之後會再進一步被分解成為能量。」
  • 『Poly』這個字首是代表『很多』的意思。」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


作者:羅伯.唐恩、莫妮卡・桑切斯
譯者:方慧詩、饒益品
出版社:商周出版


「有一種稱為布拉薩瘤葉樹(Pentadiplandra brazzeana)的植物,它的果實含有一種蛋白質,會讓哺乳類的甜味受器徹底短路:這種蛋白質比糖還要甜上一百倍,所以植物只要生產一點點就有辦法吸引哺乳動物上門。而且生產這種蛋白質並不耗太多成本,所以對植物而言十分划算。但因為布拉薩瘤葉樹的果實幾乎不含什麼熱量,所以哺乳動物取食這種果實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

「杜克大學的科學家伊蓮.格瓦拉和同事們發現:所有大猩猩的甜味受器基因都有一個突變,讓布拉薩瘤葉樹的果實嘗起來不甜。(中略)這個版本的基因能夠如此快速散佈,代表它必須要在某方面帶來非常大的演化優勢,而這份優勢就是:帶有這種突變基因的個體,不會浪費時間去攝取這種沒營養的果實。」

◆◆◆

「《食物與廚藝》的作者哈洛德.馬基在書中提到,黑猩猩、大猩猩與人類都喜歡的食物中,許多都具有複雜的香氣。類似結論也出現在不同化學化合物的近期研究,人類無論其文化背景、種族或地理位置,都傾向喜歡內容組成複雜的氣味。也許我們的大腦容易經過學習而喜歡結構複雜的氣味分子,進而偏愛這些分子形成的複雜組合。」

◆◆◆

「讓詹森(Daniel Janzen)開始研究起果實細節的,是大果鐵刀木(Cassia grandis)乏人問津的果實,這種樹木又被稱為『臭腳樹』。」

「臭腳樹顯然投資了龐大的能量在它那外表怪異、味道刺鼻又美味(對某些人來說是美味)的果實上,但卻沒有被動物取食或傳播到遠處,而是掛在樹上好幾週甚至好幾個月,真菌因此可以趁機侵蝕果莢,接著果實就會落地,甲蟲便能在種子上鑽洞,螞蟻與嚙齒類動物便會搬走遺留在地面上的果實殘骸,結果就是沒有幾顆臭腳樹幼苗能在母樹底下成長。」

「詹森認為:臭腳樹的果實會被遺留在樹枝上,就是因為原本應該吃掉他們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已不復存在。他認為,也許哥斯大黎加森林裡那些乏人問津的大果實原本都是依賴大型哺乳類動物傳播的,牠們吃下大果實、把種子留在腸胃裡到處移動,然後在排泄的時候順便散播種子。」

「這個假說解釋了為什麼乏人問津的果實通常都很大顆,因為它們是為了吸引大型哺乳類動物而演化的,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些水果的外殼通常不容易裂開,因為要防止小型哺乳類動物入侵。此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果實的種子又大又堅硬:大體積是因為要確保能順利萌芽,堅硬的外殼是要確保不會被大哺乳類的牙齒咬穿。甚至,我們也可以解釋有些果實的種子之所以又小又黏糊糊的,是因為如此一來,可以在大型哺乳類的牙齒間滑動而不被咬穿。」

◆◆◆

「最早在這個遺址居住的狩獵採集者,以製作一種稱為『爾特伯』風格的大型陶製容器聞名,因此也被稱為爾特柏人。而在較晚期於此地行農耕生活的居民,製作的是一種較小、稱為『漏斗燒杯』的陶器,因此被稱作漏斗燒杯人。(根據這套命名規則,現代人應該會被稱為『塑膠杯人』。)」

◆◆◆

「啤酒花是蛇麻(Humulus lupulus,念起來有些逗趣的名字)這種植物的花。人們最早是基於安全考量,而將這種花朵(或是其圓錐狀的花序)加入啤酒之中。我們會知道這點,是因為啤酒花的使用起於中世紀,而且使用原因也被記載了下來。加入啤酒花有助於殺死可能會讓啤酒腐壞的細菌。因此,加入啤酒花的傳統啤酒保存期限較長,也較適合運送。」

◆◆◆

「鳥類的口腔中有一種特定的感熱受器,但是跟哺乳類動物的同種受器組成不同,兩者差異大到辣椒素甚至無法觸發鳥類的感熱受器。因此,鳥類在吃辣椒的時候其實感受不到辣味。(中略)有辣椒素的辣椒,嚙齒類動物不會去碰,牠們並沒有聰明到知道嘴巴的燒灼感並不真的危險。」

📝 所以,辣椒鮮豔的顏色可以吸引鳥類來吃,辣椒素不會讓牠們反感,又可以排除嚙齒動物。這樣說的話,有些我們覺得難吃的果實,是否也是一種篩選客群的機制?

◆◆◆

「酵母菌的能量來源是糖分,它們每吃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就會產生兩分子的二氧化碳和兩分子的乙醇,乙醇就是蘋果酒、啤酒或葡萄酒裡的酒精。在這個神奇的生化反應中,酵母菌獲得能量後便將酒精排出體外——是的,你豪飲的快樂水是某種真菌排泄物。不過產生酒精並不是酵母菌唯一選擇,酵母菌在分解花蜜或水果時如果不產生乙醇,就能更完整分解葡萄糖並獲的更多能量。那為什麼酵母菌要產生乙醇?這原理就跟細菌產生酸以抑制其他細菌與酵母菌一樣,酵母菌產生酒精是為了殺死其他細菌。由此可知,具有酒精成分的水果或其他食物,通常對動物來說是安全的,因為酒精跟酸一樣會殺死病原體。」

◆◆◆

「體型大小不同的動物,其甜味味覺受器的敏感度也會有所不同。體型小的動物有更高的新陳代謝率,也因此需要更高濃度的糖分作為身體的燃料,如此一來,唯有極度甜、全糖等級的花蜜與果實對於小型哺乳類(例如最小型的猴子)才算甜;大型哺乳類的單位體積所需能量比小型哺乳類小,所以牠們不需要甜度高的糖分(每口食物的含糖量可以更少)。另一方面大型動物的腸胃道也較長,因此更有餘裕讓腸胃道中的微生物和腸胃以更長時間來分解複合型碳水化合物,並獲得能量,所以對於像大象這麼大的哺乳類,就算是一根草吃起來都是甜的。」

◆◆◆

「三億年前,現代鳥類、哺乳類與爬蟲類的祖先,應該可以嚐到食物中的鹹味、鮮味與甜味,然而現代鳥類的甜味味覺沒了,不知是什麼原因,牠們的甜味受器都失去了功能。因此鳥類無法嚐出甜味,至少大多數鳥類無法。」

「蜂鳥跟一般鳥類不同,不僅能嚐出胺基酸,也能嚐出糖分。不過牠們只靠同一種味覺受器,所以胺基酸跟糖分對牠們來說,應該是同一種味道,一樣是帶來愉悅感的『鮮甜味』。」

◆◆◆

「費雪(Daniel Fisher,古生物學家)形容給我們聽:『假設你成功獵捕到一隻乳齒象或猛瑪象,你根本不可能在一個下午內把幾千公斤的肉吃完,甚至給你一個禮拜也吃不完,那你要怎麼辦呢?做臘肉嗎?就算做成臘肉,你也要背著一大坨臘肉走來走去,然後呢?不就剛好吸引跟熊一樣大的恐狼、或是跟現生犀牛一樣大的巨熊來吃自助餐?』」

之前曾有證據顯示,有一隻乳齒象被史前人類存放在沼澤之中,費雪教授決定來驗證這項做法是否可行。

「費雪設法『借到』了一隻重達一千五百磅(680公斤)的大型工作馬,這匹馬在不久前自然死亡,屍體還很新鮮,不僅如此,牠剛好死在初冬,正是最適合本實驗的季節,因為史前人類在秋末冬初時需要收集食物,就像松鼠度冬前要囤積堅果一樣,獵人與採集者都需要為接下來物資缺乏的日子做準備。」

首先他從朋友那裡取得一隻剛死沒多久的大型工作馬,接著他重製了史前人類的屠宰工具,用這些工具將馬肢解、切塊,然後在水面冰層挖洞,將這些肉塊全部扔進沼澤裡。

「第一次採樣在兩週後,他在冰上把一些馬肉拉起來仔細嗅了嗅,想靠鼻子來判斷馬肉熟成的程度。聞起來不錯,甚至感覺還滿新鮮的,可見這肉還可以吃。他把馬肉拿去餵給朋友養的三隻德國牧養犬與狼的混種狗,嗯,狗吃了沒事,所以他自己也嚐了一些。」

「到了二月,已經又再過了兩個禮拜,湖水開始回暖,費雪持續採樣,此時馬肉聞起來開始有點酸味跟乳酪味,就跟上個實驗的鹿頭和羊腿一樣;這時的肉,就微生物分析結果看來細菌數頗高,但從肉的氣味可以發現乳酸菌還是優勢種,所以肉還是安全可食的程度。」

此時費雪教授決定仿效一下克洛維斯文化※的冬天烤肉情境,他將一塊「聞起來已經像藍乳酪的馬肉」厚切放在木炭上烤到三分熟,「吃起來有點像牛肉但更甜,且甜中帶著微酸」。

※ 克洛維斯文化(Clovis culture)為北美洲史前文化之一。

「實驗做到這樣,一般人大概就想收工了,但是費雪的字典裡沒有『停止』這兩個字。到了四月,他又進行了一次採樣工作,此時他撈上來的馬肉表面蓋滿藻類,但把藻類撥開,底下的肉還是可以吃,肉香甚至還略勝以往,不過仍保有藍乳酪的強烈氣味。」

「到了六月,他繼續採樣,此時的肉已經很接近乳酪了,但還在可食範圍內。實驗過程中,費雪在實驗室分析肉表面上的細菌組成,他把家裡冷凍庫的肉品拿去跟沼澤裡發酵熟成的肉比較,發現冰箱肉竟然比沼澤含有更多有害細菌!」

「沼澤肉的優勢細菌主要為乳酸桿菌,乳酸桿菌所製造的乳酸,可能可以抑制其他細菌生長,使沼澤肉得以保存至春天。」

「費雪很好奇沼澤肉可以保存到什麼地步,所以實驗仍然繼續進行下去,到了七月繼續採樣。最後,沼澤肉放到八月,肉質開始變得鬆散,已經不是塊狀,而此時實驗已經進行了七個月,即便過了這麼久,沼澤肉仍安全可食,只是散得不成原形。」

「費雪藉由這個實驗讓我們知道,要是史前人類獵到一隻乳齒象,他們有機會吃上七個月,甚至八個月。」

◆◆◆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目錄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


作者:迪恩.柏奈特(Dean Burnett)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馬可孛羅


「吃下食物後胃部擴大,胃部的神經發出訊息給腦部,抑制食慾而不再進食。這個過程聽起來完全合理。那些減重混合飲料就是利用這個機制,讓你喝飲料而不是飽食一餐。(中略)但是呢,這種方式只是暫時治標而不治本。許多人說喝下減重飲料後不到二十分鐘,又覺得餓了,主要的原因出自於胃部擴張訊號,在控制飲食和食慾的影響力其實很小。」

「你曾留意過『甜點有另外一個胃來裝』這句話嗎?你可能已經吃下了上好的牛排,或是多到足以讓小船下沉的乳酪義大利麵,但是依然能夠吃得下甜膩的布朗尼蛋糕或是三球冰淇淋聖代?為什麼會這樣?是怎麼辦到的?如果你的胃已經滿了,怎麼可能還能再裝得下其他東西? 主要是因為這是由你的腦部來下決定,並且認為『還吃得下』。腦部認為點心中的糖分美味可口,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壓過了胃部所發出『已經吃不下』的訊息。」

「日常慣例也深深影響到飲食習慣。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想想『午餐時間』。什麼時候吃午餐?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之間吃。這是為什麼?如果我們是因為需要能量才進食,那麼在一個族群中,不論是建築工人、伐木工人之類的身體勞動者,到作家與程式設計師之類坐辦公桌的人,都在相同的時段吃午餐?

這是很久以前大家達成的共識,就在這個時段吃午餐,鮮少有人提出質疑。一旦你融入了這個模式中,腦部很快就會預期這個模式並且維持下去,到該吃飯的時候就會覺得餓,而不是覺得餓而知道這時應該要去吃飯了。腦部顯然認為邏輯是珍貴的資源,只有在少數場合才使用。」

「在冬眠中的動物也有睡眠現象,這個觀察結果挑戰了睡眠是為了休息和保留能量的說法。在冬眠中的動物已經不具意識,但是冬眠和睡眠並不相同,代謝活動和身體溫度會降得更低,而且持續的時間會更久,其實有點類似昏迷。不過冬眠中的動物經常進入睡眠狀態,相較之下在這個睡眠中使用的能量卻還更多!因此睡眠就是為了休息這個想法,並非睡眠活動的全貌。」

「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身體中維持平靜的程序,例如慢慢消化飯後食物,或是調節廢棄物的排出。如果有人要把身體各部位擬人化來演出情境喜劇,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是那個懶散放鬆的角色,幾乎總是坐在沙發上,告訴其他人『冷靜下來』。

相反的,交感神經系統就是個容易激動緊張的傢伙,總是焦躁不安、疑神疑鬼,用鋁箔把自己包著,逢人就嚷嚷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在竊聽自己的一舉一動。」

「人類負責意識的腦部在沒有管控(通常會造成干擾)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程序時,是非常善於先設想好有什麼會讓自己受傷,不盡然是會讓身體受傷的,也可能是無形的傷害,例如尷尬或是悲傷,這些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但是我們依然希望能夠避免。因此光是有『可能性』,便足以引發『戰或逃』反應了。」

「長期記憶能夠提供幫助思考的大量記憶,但是實際思考時用的是短期記憶。因此有些神經科學家偏好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這個詞」

「短期記憶偏好處理聽覺資訊,專注在文字形式和特定的聲音。所以你會有內心獨白,會想用句子和語言思考,而不是想像如影片般的一連串畫面。」

「短期記憶偏好處理聽覺資訊,專注在文字形式和特定的聲音。所以你會有內心獨白,會想用句子和語言思考,而不是想像如影片般的一連串畫面。某人的名字就是聽覺資訊的例子,你聽到的是文字,然後想到這些文字所代表的聲音。

相較之下,長期記憶還需要借重到視覺和語意內容(文字的意義而不是文字的聲音)。因此比起隨意的聲音排列刺激(例如不熟悉的名字),豐富的視覺刺激(例如某人的臉)更容易記得久。」

「某個記憶所具備的連接越多,突觸越強(越活躍),就越容易取得,就像是你要去一個有許多道路能夠抵達、交通方便的地區,要比去荒野中某座廢棄的穀倉要容易得多。」

「有些程序不但讓某些活動發生,有些程序會阻止另外一些活動發生。腦部幾乎控制了我們所有的行為舉止,但是我們不會在同一時間展現所有行為舉止,腦中有許多部位是專門用來抑制和阻止腦部某些區域的活動。(中略)舉例來說,腦中負責移動腳的部位很重要,但是當你坐著開會時不重要,因此你腦中得有其他部位說:『老兄,現在別動。』好控制腿部。」

「要特別說的是,更為單純和基礎的系統,例如控制心跳的區域,在這個時候更穩固與強健,而處理比較繁複過程的新腦區則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干擾與傷害。(中略)所以在酒精的影響下,腦部『高等』功能先遭殃,例如遵從社會規範、感到尷尬困窘的部位,以及會在你的腦中說『這樣可能不太好吧』的聲音等,很快都被酒精消了音。」

「可惜腦部的運作通常稱不上『可靠確實』,特別是在記憶方面。腦部提取出來的記憶,有的時候可比貓咪咳出的毛球,是身體內部一團亂的運作之下的產物。」

「腦部的自我本位偏誤沒有強大到能夠創造出不同的真實記憶,只能夠在回憶記憶時加以扭曲或是調整,無法創造新的記憶。

腦部為何要產生這些偏誤呢?首先,人類需要下許多決定,如果有某種程度的自信,會比較容易下決定。(中略)如果每次做決定時,都要估量每個可能的結果,會花上非常多時間。假若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那麼就可以省時間了。」

自我感覺良好可以使人果斷下決定 😏

「有次我受到邀請,要在法庭上作證說檢察官起訴時所用的證言全部都可能來自於偽記憶。我拒絕了,因為我擔心可能會意外摧毀整個司法系統。」

「電視上演的情況其實很不容易出現,那種『打到頭而忘記了自己和過去種種』的案例非常非常罕見。個人的記憶分布在整個腦部,能夠讓這些記憶受損的傷害,很有可能也把整個腦都毀了。」

「就腦部來說,碳水化合物是最有價值的能量來源,因此節食者難以抵抗碳水化合物的誘惑」

「你本來在一間可怕的房子中,現在離開了。你本來在空中飛馳直奔死亡,現在你活得好好的站在地上。你聽了一個恐怖的故事,現在故事結束而嗜血連環殺手並沒有出現。在每種狀況中,報償路徑都察覺到危險突然消失了,不論你是怎樣讓危險消失,但是重要的是你下次也可以讓危險消失,這樣便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報償反應。

在絕大部分的狀況(例如飲食和性愛),你只是做了能夠讓自己的存在稍微延長一段短時間的事情,但是這些可是避免了死亡呢!重要得多了!除此之外,遍布全身的腎上腺素和「戰或逃」反應,讓所有感覺都加強放大。恐怖事件後的衝擊感和放鬆感是很強的刺激,強過絕大部分的其他事情。」

「如果腦部對於事件的控制程度越高,那麼事件就越不恐怖。因此事情『留下充分想像空間』,會比最駭人的特效更恐怖。」

「當恐怖的內容直接呈現出來,腦部就不用參與其中,有餘裕思考和分析畫面,並且能夠知道那全部都是虛構的內容,隨時都能夠離開,恐怖情節造成的衝擊便減弱了。電玩設計師了解這一點,生存恐怖遊戲這個類別中,玩家角色身處充滿緊張與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得避開壓倒性的危險狀況,而不是用巨大的雷射槍把怪物轟成碎片。」

所以看別人玩,和自己實際去玩,真的完全是兩回事!

「對於腦部來說,要享受令人顫慄的活動,前提是其中雖然有真正的風險,但是依然能夠控制結果,迴避風險。在車禍中生存者,絕大部分會因為還活著而覺得鬆了口氣,但是極少數會願意再經歷一次。」

「如果平常較聽慣了『幹得好』之類的話,並且認為這類稱讚是無意義的陳腔濫調,那麼有人說『糟透了』,將會分外刺耳,因為這並不常發生,應該要多注意這種讓人不悅的經驗,釐清發生的原因,下次才能夠避免。」

「腦部的運作方式往往會讓所有人多多少少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解釋和形成記憶時,往往讓自己的形象比較好。如果這是人類的基本狀態,那麼稱讚就是在告訴自己原來已經『知道』的事,直接的批評就難以自我誤解,所以更會造成衝擊。」

以腦神經科學來解釋為何霸道總裁總是會特別在意對批評他的女/男人 😆

「晶體智能是累積下來的知識,而流體智能是在面對不熟悉事物時加以利用或是應對的能力。」

「邁爾士.金斯頓(Miles Kingston)精準的解釋了這個理論:『知識是知道番茄屬於水果,智慧是知道水果沙拉中不要放番茄。』我們需要晶體智能以知道番茄屬於水果,也需要流體智能知道做水果沙拉時不要放番茄。」

「聰明理智的人通常比較缺乏自信,因為大家通常對於用智性說服的方式(intellectual persuasion)具有敵意。我是訓練有素的神經科家,但是除非有人直接問,我是不會說自己是神經科學家的,因為有次我得到的反應是:『哦?你認為你很聰明對吧?』」

作者認為比起外表上就能看得出來的「強大健壯的人」,「聰明的人」反而較容易引起敵意,因為「強大健壯的人」用看的就能推測「強大健壯」背後原因,可能從事勞動工作或常去健身房,「但是如果是比自己聰明的人,可就讓人搞不懂了,他們的行動你無法預期、原因無法了解,這種狀況代表了你的腦部無法研究出來他們是否會造成危險,這時古老的『謹慎為上以免後悔』的本能便發作,引發疑慮和敵意。」

「白質(white matter)的完成度與密度高低,可以做為智能高低的有效指標。白質是腦中另一類組織,往往受到忽視。人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灰質(grey matter),但是腦中有一半屬於白質,它的功能也很重要,沒有得到那麼多關注,是因為『功能』沒有那麼多。所有重要的活動都是在灰質中進行的,白質的功能則是把活動內容傳到其他部位的連接線所組成(連接線便是神經元伸出的軸突)。如果灰質是工廠,白質則是傳送貨物與補充原料的道路。

兩個腦區之間的白質連接如果越是完善,那麼彼此之間合作時所需要的能量和作業也就越少,在掃描時也就更難偵查到。」

越熟練的事物,越省力 💪

「組成嗅神經的嗅覺神經元在很多方面都獨樹一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它們為極少數具備再生能力的人類神經元。」

「如果說嗅覺受到低估,那麼相較之下,味覺就有點垃圾了,它是主要感覺中最弱的,」

「如果有東西的氣味強烈,那麼我們在吃那種東西的時候,腦部往往會把那種味道詮釋成味覺,而不是嗅覺,但其實那個感覺是從鼻子傳遞到腦的。由於感覺大部分來自於口腔,腦部便一概而論,以為所有訊號都來自於口腔,便詮釋成了味覺。腦部花了很多心力產生味覺,因此難以讓它停下做出不正確假設的腳步。」

「許多公司把MBTI納入徵人流程的一部分,但是這個系統要求應徵者百分百誠實,而且還要幾近愚蠢。你在應徵工作的時候,他們要你進行測驗,其中的問題是:『你樂於與他人工作嗎?』就算你心裡真的那麼想,也不可能回答:『不,其他人都是害蟲,最好捏扁。』絕大部分的人都有足夠的智力,在這個測驗中安全過關,使得測驗結果毫無意義。」

「比起好好說出自己要求的人,憤怒者的需求往往先被滿足。這代表你要知道,有些人知道發脾氣對自己有利,所以就更常發脾氣。腦部就把持續憤怒和報償連接在一起了,這進一步激勵人發脾氣,之後你就會見到有人只要遇到稍微不便的事情就冒火,最後成為名廚。這是好是壞,就要看個人了。」

「就算過了一世紀,佛洛伊德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人深信他的理論。這真的很奇怪。當然,他是精神分析這個概念的主要推手,也應該為此受到讚美,可是這並不代表他提出的原創理論就理所當然是正確的。(中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這點人們會永遠記得,但是我們不會搭乘他們設計飛機前往遙遠的南美洲。我們得與時俱進,就是這樣。」

「語言處理中心散佈得很廣,代表了語言應該是腦部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從環境所習得。」

「鴉片是非常強效的止痛劑,它能夠刺激腦中腦內啡(天然止痛劑,能夠引起愉快感覺的神經傳遞物)和疼痛處理系統,讓人產生強烈的喜悅感。但很不幸,疼痛的存在本身有其意義(讓我們知道身體受傷或受損),因此腦部回應的方式是增強疼痛偵測系統,讓鴉片帶來的愉悅感煙消雲散。這時使用鴉片的人會讓劑量提高,好壓抑疼痛偵測系統,但是腦部又會加以強化,如此持續下去。

然後沒有鴉片類藥物了,使用者失去了能夠讓自己極度平靜與放鬆的東西,剩下的只有超級強化的疼痛偵測系統。它們的疼痛系統活性之強,足以切除鴉片帶來的興奮感,在正常的腦中會造成極度的痛苦,因此用藥者會經歷禁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