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只有一半的真相:為什麼科學看不到全貌?


作者:布拉斯藍德(Michael Blastland)
譯者:陳義仁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現在提到「不確定性」,最知名的書應該是納希姆的黑天鵝系列吧?印象中作者是將那系列定位為「隨筆」,所以敘述上比較隨興,我覺得讀起來有點吃力,這本的話就好懂很多!

一直以來都以為所謂「因果關係」是只要取得足夠證據,自然就能推論出確實無誤的真相,但在閱讀這些關於「不確定性」的書籍後,才明白「因果關係」常常只是大腦在編故事,隨便拿不相干的兩件事大腦都能串起足以說服自己的「因果關係」,且一旦建立後就很難再思考其他可能性。

原始人類看到地上有熊掌印,就能推論出這一帶有熊出沒;看到果子紅了,就能推論出果子熟了可以吃了,很直接明瞭的「因果關係」,也讓人類靠著這套推論系統一路活到現在。

可是現代生活很多事都沒有這麼直接的「因果關係」,像是「努力念書,將來就能生活無虞」,但構成「生活無虞」的要素超多,就算把所有要素縮減到只要求「金錢」達標,還是無法在「念書」與「金錢」之間畫上一條直直的箭頭,書念很好的人不一定經濟無虞;不念書的人也不一定窮困潦倒。或許因為這兩件事打從一開始就沒關聯?那,將「生活無虞」做為目標去努力念書不就是件滿奇怪的事嗎?而努力念書後無法獲得「生活無虞」也不是那麼奇怪的事吧?

未知的情況使人不安,我們渴望明確的「因果關係」。「因為這樣那樣,所以才會成功/失敗」、「因為這樣那樣,所以這張股票將來一定會漲/跌」、「因為這樣那樣,所以(下略一百萬種情境)」,人類下意識地認為我們能夠知道每件事背後的成因,以為事情可以像熊和熊掌印那樣清晰。

「瓦茨認為,所謂的『常識』,往往是一整堆零零碎碎、在邏輯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信念,一個個在當下似乎都是對的,但並不保證在別的時候也是對的。常識聽起來像是最直觀的法則,但按照他的描述,那其實是條拋在一團亂上的安心毯。」

「我們所想像自己時時刻刻向內觀看的豐富心智世界,其實是我們時時刻刻編造的故事。」

「即使我們自以為知道99%的重點,但我們還是可能100%搞錯結果。」

「一次又一次,我們揚起帆,乘著關於因果關係的信念之風,展開伸張巨大真相的旅程。我們訴諸於大論題,像是資本主義、宗教或人類無理性。然後撞上海圖沒有記載的礁石。」

有些人會沒事,哪怕這世界都出狠招了,他們一樣沒事,而且還活得好好的。有些人就有事。通常,我們不曉得會是誰。

將某個單一原因提升到高於其他原因時,因為某個單一原因看起來會比一團雜亂結合更容易重現或維持,我們很可能會高估自己的掌控力。談到實際政策,卡特賴特告訴我:『請兩邊下注。我預期我們很多社會政策,無論多麼精心擬定、無論多麼立意良善,都還是會失敗。那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該試著解決問題,也不意味著試著解決不會勝過放任自流。但你應該準備好面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