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維他命D真相


作者:林慶順
出版社:一心文化


「動物皮毛裡的油脂,被陽光裡的紫外線照射後,就可以轉化成維他命D。有養寵物的讀者應該都會發現貓和狗常會舔自己的毛,這也就是牠們攝取維他命D的途徑之一。」

「維他命D根本就不是維他命,而是荷爾蒙。」

「維他命D在血液中的濃度在一年中隨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而起伏。(也就是說,某個時候「過低」,某個時候「過高」,都可能是正常的)。」

「『鈣和維他命D補充劑』對健康是無益的。」

「如果吃維他命D和鈣片就能防止骨質疏鬆,那為什麼國際太空站要耗費這麼大的金錢和心力把重達數千公斤的健身機器送到外太空?又為什麼太空人每天要花兩小時寶貴的時間來做枯燥無聊的跑步、舉重和踩腳踏車?」

一針見血 😂

「保健品和藥品之間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於前者沒被證實有療效,而後者則有。」

有聽過一個說法是:「保健食品是『食品』,所以多食無害」,但顯然並不是那麼一回事,連水喝多都會出事了,這些錠狀、膠囊、補充劑等怎麼可能完全無害。 

雖然保健食品很方便,但我們的身體並沒有演化成能夠一下子接受大量的維他命或其他營養素,所以如果不是身體有特殊狀況,還是多吃正常的一般食物會比較好 😐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郭騰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光滑的皮膚雖無法抵抗炙熱的豔陽,卻是一種協助皮下細胞的演化適應,以讓在溫帶棲息的人類,能在冬季的低紫外線照射環境中,合成足夠的維他命D12。」

「耐久狩獵(persistence hunting)本著人類跑步的兩項基本特徵。首先,對四肢行走的動物來說,得從小跑步改成飛馳,才能跟上人類長跑的速度。第二,人類奔跑時可以流汗散熱,但四肢行走動物只能大口吐氣,這樣子是不能同時飛速奔馳的。因此,儘管斑馬和非洲牛羚跑起來可以抵過任何一個人類的速度,但只要把牠們逼到大太陽底下跑個一陣子,牠們跑得再快,最終仍會過熱並體力不支,然後被人類捕獲。」

「(人類)幾乎可以說是唯一一種能跑馬拉松的哺乳動物。」

原來人類除了腦袋,也有其它長處耶!😆

「工業化時代前的農人頭骨也含有各種蛀牙與貌似痛苦的膿瘡,但具有阻生智齒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相反地,大多數狩獵與採集者的牙齒健康幾近完美。很顯然,石器時代根本就不需要齒列矯正師與牙醫師。幾百萬年來,人類智齒的發牙都不是問題,但基因與咀嚼所帶來的機制化負荷互動,使牙齒與下頷共同發育的古老系統,卻被食品配製技術的革新攪亂了。」

石器時代的食物通常又硬又韌,要動用整個口腔費力地咀嚼食物,因此當時的人類擁有強健的下頷,智齒也能長得頭好壯壯,但現代人的飲食大多經過加工處理,就算是生鮮蔬果,也不若野生蔬果那樣難以吞咬,所以孩提時期咀嚼量不夠,下頷偏小,齒位容易排列不正,這也是為何智齒常常長歪的原因。

真是意想不到,一直以來都誤會智齒ㄌ,它們原本也是有用處的! 😮


書單:

Why we get sick: 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
我們為何生病:達爾文式醫學的新科學

Evolu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傳染病的演變

Evolutionary medicine and health
演化醫療和健康

Principles of evolutionary medicine
演化醫療的原則

Ancient Bodies, Modern Lives: How Evolution Has Shaped Women’s Health
古老的身體,現代的生活:演化如何形塑女人的健康

Calories and corsets: A history of dieting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熱量與馬甲:兩千年來的飲食歷史

Mismatch: the life style diseases timebomb
失調:生活方式疾病的定時炸彈

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菇的呼風喚雨史


作者:顧曉哲
繪者:林哲緯
出版社:積木文化


「筊白筍是黑穗菌寄生於菰草後所形成的。菰草屬於禾本科菰屬,多年水生植物,根部有白色匍匐莖可發芽產生新植株。被黑穗菌感染的菰草不抽穗,但是莖部會不斷生長膨大,形如小腿,顏色白皙,在台灣又稱「美人腿」。成熟採收後的筊白筍,切面會小黑點,這些小黑點就是聚集的孢子。」

📝 通常會在出現黑點前採收,所以市面上的筊白筍不會看到黑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醣醇其他的生物特性被開始注意到,一是它不需要依賴胰島素來進行代謝,因此適合給糖尿病患者食用;另一個就是它可以預防齲齒——口腔內的細菌無法代謝木醣醇,也就不會產生能破壞牙齒的酸性物質。因為這兩個特性,木醣醇開始受到重視,各國開始投入工業化生產。

1975年,芬蘭是第一個以規模化工業提取生產木醣醇的國家,而且還生產了世界第一款『木醣醇口香糖』,鼓勵幼兒園及小學學生在用餐後,吃一顆木醣醇糖果,讓還無法自己周全潔牙的孩童也能保有健康的牙齒。」

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植物靈藥


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譯者:鍾玉玨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什麼是非法藥物,完全是政府說了算。非法藥物幾乎清一色具備影響意識狀態的能力,這點絕非偶然。或者我應該說,改變意識之外,非法藥品也與社會順利運作以及當權者的利益相悖。

以咖啡和茶為例,在許多方面充分證明它們對資本主義的價值,尤其是讓我們成為更有效率的勞工這點,所以咖啡和茶沒有被禁的風險。但是迷幻藥不然,明明毒性不比咖啡因大,成癮的可能性也小得多,不過自一九六○年代中期以來,西方一直將其視為威脅,不利社會常規與制度。」

「法國哲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提出「被規訓的身體」,這概念傳神地形容咖啡因的影響,因為咖啡因可以影響人類的身體,讓身體契合機器的運轉,滿足新經濟秩序與精神秩序的要求和條件。從這個角度看咖啡因,它對我們人類是詛咒,讓我們淪為更易被操控與更有生產力的勞工,咖啡因還加快我們的速度,讓我們跟得上現代生活裡人造機器的步調。」

「攝取咖啡因的意識狀態並非基準意識狀態,而是被改變的狀態。」

◆◆◆

「如果販售罌粟花的種子是合法的(而且我在六、七個知名的種子郵購型錄中都看到有賣鴉片罌粟的種子),那麼下一步,根據種子外包裝上的步驟與指示栽種,怎麼可能是聯邦犯罪?再者,如果真是聯邦罪,型錄不是至少該有個免則聲明嗎?」

作者的興趣是園藝,因為他真的超想在自家花園種罌粟花,再親手採收果實,將種籽磨製後泡成罌粟茶,然後喝掉,並且將整個過程(從種植到飲用)詳實記錄下來,寫成文章發表在雜誌上,為了平安無事地走完整個流程,他忐忑不安地花了不少時間調查這一切是否合法。

他打電話給當地的州警(警察:安啦,你不要製成鴉片就沒事,我家花園也有幾朵阿),也打電話給律師、檢察官、民權人士、關注反毒戰爭的記者等十多人,向他們諮詢請益,沒發現任何人因種植罌粟花被捕。

「其中數人並不知道種植罌粟花會觸法;當被告知時,幾乎所有人都有略顯困惑的反應:『你不覺得政府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嗎?』」

在此同時他也查了很多關於罌粟的資料,畢竟罌粟也分很多種,「麵包籽罌粟」、「牡丹罌粟」、「牡丹鴉片罌粟」、「丹麥旗罌粟」等等,而作者目的是要泡出一杯罌粟茶,如果種的是花很大朵但果實很小的觀賞用罌粟,那會不會就白忙一場了?

於是他寫封電子郵件請教某位經驗豐富的「藥物愛好者」(吉姆.霍格希爾,興趣是鑽研各種藥物的化學成分、法規、療效等等,曾自費印製相關出版品,內容有藥品公司的內幕或是實驗用藥後的第一手資料、抨擊政府的藥物管制措施等等),詢問種植罌粟花方面的資訊。

結果信寄出後某天早上,作者從一位朋友那裡聽說「霍格希爾在西雅圖被捕了,因為涉及毒品的重罪而收押在西雅圖的監獄」。

「我現在滿腦子想的是我那封寫給霍格希爾的電郵,可能被儲存在霍格希爾電腦硬碟的某個角落,而該電腦毫無疑問已被警方查扣。或者,這封電郵已被另外一個單位截獲,可能在緝毒局監聽霍格希爾電話或監看他的電郵時被沒收。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怎能蠢到這種地步!」

作者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被波及,但他還是恐慌了好一陣子。應該說,自從種下罌粟花後,作者就一直在「好像不會有事」和「幹死定了」之間搖擺不定。

後來作者在法規中查到:「任何人在知情或蓄意的情況下……製造、分銷、供應鴉片罌粟,或是持有並意圖製造、分銷、供應鴉片罌粟都是非法的」,簡單來說,免除罪行的辦法之一就是聲稱自己「不知情」,不知道自己種的罌粟種類是非法的。

嗯,顯然事到如今作者已經不可能聲稱「不知情」ㄌ 😅

作者:幹死定了

但難道現在要把花挖掉通通放棄嗎?

「我花了近一年時間才完成,身為自由撰稿人,稿費可是維持家計的後盾。」

作者在《哈潑》雜誌投稿後,向編輯告知內容可能會有法律問題,於是雜誌發行人麥克阿瑟將文稿寄給一位刑事辯護律師尋求意見。

這位律師和助理在某個晴朗的冬日下午前往作者的住處,和作者與他老婆共進午餐,然後告知作者可能陷入「嚴重的法律險境」,像是政府可以在還沒定罪的情況下,直接沒收他的土地和房子,作者和他老婆聽得心驚膽顫。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他覺得自己不過就跟泡杯花草茶沒兩樣,但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他是「製造麻醉品」、「鼓勵藥物濫用」、「與製造天使塵(angel dust)或快克古柯鹼的重罪程度不分軒輊」。

麥克阿瑟得知後,氣到直接換律師,改聘一位精通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律師,「維克多.科夫納(Victor Kovner)曾代表不少知名作家、電影工作者、媒體機構出馬,為他們辯護,以免他們作品被政府打壓。」

「科夫納與麥克阿瑟兩人聯手,讓我覺得我關切的重點——我的自由以及我的家!實在過於狹隘(相較於牽涉的公共利益)。反之,他們兩人似乎急於開戰。」

公司還和作者簽了一份協議,承諾會支付所有的官司費、罰緩或罰金,如果房子和土地被沒收,公司會替他買一棟房子;如果他被關進監獄,公司會支付薪水給他老婆,直到他獲釋。

公司:放馬過來啊!!!沒在怕的啦!!!
作者:😨

後來作者和律師討論後,決定拿掉其中的罌粟茶做法和飲用體驗報告,律師認為這兩部分比較可能引起政府的注意。

幸好文章發布後,一切平安,作者保住自己的房子和土地,不用坐牢,也不用和政府開戰(可喜可賀~ 平安就是福~ 

至於罌粟茶喝起來感覺如何?

「這茶不僅難喝之至,還奇怪地有飽足感,而且很快就覺得噁心」

不過作者的確感受到有點「不一樣」,身體的一些不適感減緩了,像是脖子僵硬、關節痠痛,情緒感覺放鬆、溫和,「罌粟茶在各種意義上,都是一種止痛劑」。

接著作者就到花園將罌粟花通通清除掉。

「因此我開始動手,拔掉枯萎的莖桿,但我不確定該如何處理這堆死掉的花(這些證據)。我讀到一篇報導,知道警方無須申請搜索狀就可以翻找我家的垃圾(反毒戰爭的另一個司法成果),所以我不可能把這些罌粟花連同垃圾一起扔掉。最後決定乾脆把它們做成堆肥;到了春天,它們就會和我菜園角落裡推肥上分解腐爛的向日葵花頭、青花菜、茄子、廚餘混在一起,沒有什麼區別了。」

至此,作者終於不用擔心警察會不會破門而入,晚上也可以安心入睡了。

◆◆◆

「反毒戰爭實際上是掃蕩「某些」毒品的戰爭,這些毒品被貼上非法的標籤是因為歷史的偶然、文化偏見,以及制度性的強制力。

物質可能根據其成癮性、有毒等特性被分類,當局再根據分類決定對哪些東西宣戰,這點很難向局外人,甚至像馬契斯這樣的農夫提出站得住腳的合理解釋。例如,是成癮這個特性讓某物質淪為非法嗎?若是如此,菸草為何不是非法物?我可以在花園裡自由地種植菸葉。奇怪的是,目前的反菸運動與其說是反對香菸的成癮性,不如說是擔心吸菸對健康的威脅。

那麼某物質被視為公共威脅是因為其毒性嗎?好吧,我承認自家花園裡多的是有毒植物──曼陀羅、大戟屬植物(euphorbia)、篦麻子(castor beans)、大黃(rhubarb)的葉子等等,如果我吃下肚,不僅會生病,甚至可能沒命,但是政府相信我會小心翼翼,所以有毒物植物不盡然會被政府開刀。

那麼,難道是因為「娛樂性使用」讓人產生愉悅感,而讓某物質不被社會接受嗎?這點套用在酒精飲料也不成立:我可以利用自家花園裡的植物合法地釀製葡萄酒、蘋果酒、啤酒,供我個人使用(若想分送給其他人喝時,須遵照法規)。

抑或是「改變意識狀態」的特性讓某成分(藥)變得邪惡?這點對於抗憂鬱藥「百憂解」也完全不成立。百憂解和鴉片一樣,都是模仿大腦分泌的化學成分。

既然上述理由都不成立,那麼對毒品宣戰可能是恣意武斷之舉,而對罌粟宣戰,無疑是最讓人側目的戰線。完全相同的化學成分,到了其他人手中(例如製藥公司或醫師),肯定被視為人類的福音。」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


作者:詹姆斯.漢布林(James Hamblin)
譯者:黃于薇
出版社:紅樹林出版


「外用膠原蛋白並沒有效果。鮑曼說明,我們的皮膚功用就是要把大分子阻擋在外,所以是無法滲透的。喝下膠原蛋白也對皮膚沒有任何影響,因為膠原蛋白會跟任何蛋白質一樣被消化道內的酵素分解,無法完整從腸道輸送到皮膚。就算膠原蛋白被吸收到血管中,還得要抵達真皮層才行;這就像是在需要新輪胎的時候,把橡膠放到油箱裡面一樣。」

「隨便吃一款維生素C咀嚼錠,『都比那些昂貴的膠原蛋白飲有用很多、很多、很多。』」

以前曾想過,隨著年紀增長是否也該來吃吃膠原蛋白,但看到價格後就直接放棄ㄌ 😅

「把某種生長激素單獨放在皮膚上,就像是把整支足球隊解散,要四分衛自己一個人打全場一樣。」

「就算把別人的幹細胞擦在自己的皮膚上,也不可能讓這些幹細胞對基底層的細胞產生效果,變成你自己的幹細胞。幹細胞也無法在貨架上的乳霜裡存活數個月之久。」

「酸性是皮膚生態系統的正常狀態,保持酸性才能讓有助人類生存的微生物在皮膚表層存活。」

「持續洗掉會分解油脂的菌群,就代表皮膚可能變得更油。」

「某些宣稱有「益生菌」的產品,所含成分其實是「細菌裂解液」。這表示細菌細胞已經裂解,也就是經過加熱、殺菌並分解。認為把細菌裂解物加入體內菌叢能達到益生菌的效果,無異於把培根放在豬圈裡期待養出一窩小豬。」

作者並不是一概而論的說保養、護膚產品都是騙人的垃圾,只是不管哪種產品,它們的功效很可能並不如廣告所說的那麼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