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大腦最適學習法:日本腦科學權威教你用視覺x聽覺x觸覺,激發高效潛能


作者:小沼勢矢
譯者:沈俊傑
出版社:今周刊


「維持學習動力的關鍵,在於確保多巴胺持續分泌。」

「重點在於累積小小的成功。設定較小的目標,達成後給自己一點小獎勵,大腦就會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就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

「也有人因為自我要求太嚴格,不習慣肯定或稱讚自己,因此難以累積這類小小的成功。這種人通常很難維持動力,甚至會責備自己無法維持學習的幹勁。」

膝蓋中箭

◆◆◆

馬拉松選手就算體力十足也不會在起跑時全力衝刺,也不可能今天決定成為馬拉松選手,明天就能一口氣跑個十公里之類的。

所以就算幹勁滿滿,還是要將目標訂容易一點,並避免一開始就苛求自己要「每天」都達到目標,或是一下子就要維持三十分鐘或一小時。在習慣建立起來以前,無法固定做這個習慣是正常的。願意開始「嘗試」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了!

◆◆◆

「不擅長某件事的印象,就是像這樣透過他人批判和自我評價,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意識之中。」

「考試制度其實就是造就不擅長科目的原因。」

每個人的思考/理解方式都不一樣,如果學校/課本的教學方式正好符合自己的思考/理解迴路,那理解起來就很快,所以也可以說學校教育有利於特定思考方式的學生。而理解方式較不同的學生,如果又沒有旁人的協助,就會在一次次的考試失敗中認定自己沒有理解的能力,很多人就會選擇放棄了。

◆◆◆

「詞彙量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能力之一。」

學習外國語言的最重要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記單字,而這點在學習其它事物也一樣,如果一堆專業術語都看不懂了,那當然更不可能理解內容。基礎真的很重要,一開始就囫圇吞棗地求快,只會在之後需要不停花時間補基礎沒弄懂的東西,整體來說反而更勞心勞力、事倍功半。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深夜小狗神祕習題


作者:馬克‧海登 Mark Haddo
譯者:林靜華
出版社:大塊文化


克里斯多弗認為其他人的腦袋中裝滿各種不重要的事物,記憶力和觀察力也比他遜色很多,克里斯多弗能夠清楚地記住環境中所有的細節,像是牧場上有幾隻乳牛、每隻乳牛身上的花紋、草地上有幾種野花、天氣、身邊有哪些人、他們的衣著等等,一般人則只會大略記得牧場有牛、天氣晴天或陰天、跟誰一起去的,且時間越久記憶也會越模糊。

一般人的腦袋會視情況自動忽略大多數情報,克里斯多弗的腦袋則是所有一切通通照單全收,所以他討厭新環境,也無法忍受環境出現更動(例:家具沒有擺在習慣的位置),因為這意味著他的腦袋必須接受、處理、儲存大量的新情報。

或許一般人記憶力和觀察力不如過目不忘的克里斯多弗,但也因此,克里斯多弗才是那個腦袋裝一堆不重要事物的人好嗎 😅

克里斯多弗使用火車上的廁所時,因為火車晃動,不小心撒了一點出來,不過他有用衛生紙擦乾淨,沒有置之不理。後來在街上他尿急找不到廁所,又不想尿褲子,於是他到暗巷裡解決生理需求,雖不是值得稱讚的應變方式,但也算是一種合理的應變方式。

他與母親同住時,租屋處的廁所是與其他住戶共用的,他母親必須在其他人使用後將廁所打掃乾淨,克里斯多弗才願意使用廁所,如果他尿急時,有其他住戶正在使用廁所,他就會尿褲子。

覺得這兩種情況相比起來很微妙,他獨處時明明有危機處理能力,但當他與母親相處時,卻又一副沒有獨立處事能力的樣子 👀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


作者:山本健人
譯者:張佳雯
出版社:如何


『健康』這種狀態,是在極其微妙的平衡下才能成立。

介紹人體器官運作與醫學發展史的書,記錄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部分

◆◆◆
之前只知道唾液可以分解澱粉,沒想到還有「修復琺瑯質」的功能!

◆◆◆
嘶...... 生活中充滿意想不到的危機呢......

◆◆◆
◆◆◆
第一次聽說這種事!

◆◆◆

人體的器官各自有著不同的外觀、不同的功能,所以一般認為組成這些器官的細胞「各自有不同的設計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所有的細胞都有相同的設計圖、同樣的基因,只是根據所處的位置讓必要的基因工作,讓不需要的基因不要工作。」

所以如果有辦法開啟已經關閉的功能,就可以用手的細胞來做出另一隻耳朵之類的?

◆◆◆
◆◆◆

擦傷的正確處置:

「近年來已經發現消毒液不利於傷口癒合。因此除了特殊的狀況,基本上傷口不用消毒,用自來水仔細將砂土、泥巴之類的異物洗乾淨就夠了。」

「如果細菌從傷口處侵入並繁殖,就會引起感染(化膿),但皮膚本來就常態性會有細菌和我們共生,消毒的瞬間會把這些細菌都殺死,之後就無法防止旁邊的細菌進入傷口,倒不如定期把傷口清洗乾淨還比較重要。」

◆◆◆

外用藥的軟膏和乳膏:
總之筆記一下:「要塗在傷口上的話,要用軟膏。」

◆◆◆

醫療劇常會有手術後病患在病房從麻醉中甦醒,家屬喜出望外地說:「你終於醒了!」這種橋段。

「事實上很多全身麻醉的手術,麻醉後清醒的時間點就是『手術結束當下』。因為會在手術室裡退麻醉,並請病患動動手腳、說話問答來確認之後,才離開手術室。」

除非是像心臟那種大手術,病患無法自主呼吸,必須連著人工呼吸器離開手術室,直接進入加護病房。這種狀況下,病患就不會馬上恢復意識,而是等身體穩定後,逐漸減少鎮靜劑劑量,在較沒有疼痛的狀態下使其清醒,然後再看情況是否移除呼吸器。

◆◆◆

「手術現場所使用的金屬器械很多都帶有人名,且多半都是冠上研發者的名字。像是柯克鑷子(Kocher)、止血鉗(Pean)、平衡鉗(Mikulicz)、繃帶剪刀(Lister)、艾利斯鉗(Allis)、巴柯氏鉗(Babcock)、血管組織鉗(DeBakey)、愛迪生鑷子(Adson)實在多到不可勝數。

手術中,護理師會依照醫生的要求將器械遞過去,因此在手術中會不斷出現唱名的聲音。如果以日文比喻,就是一直輪番喊著『鈴木!』『佐藤!』『本田!』『山本!』『齊藤!』。」

因為一直認為這些是「器具的名稱」,所以從沒特別多想,但從歐美的角度來看,的確就像在喊人一樣 😆

◆◆◆

「為什麼醫師的手術袍是藍色的?」

「因為藍色和綠色是紅色的互補色。」

「在出血較多的治療場合,醫療從業人員會一直盯著紅色看。如果床單、手術袍是白色,那視線移動時,就會有青綠色的殘影,就是所謂的補色殘影。此時如果物品使用互補色的藍色系,可以減少殘像影響視野,並減輕眼睛的疲勞。」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災後五日(Five Days at Memorial)#劇透


調查員認為:這些病患原本可能有機會不會死,是因為醫生下手殺了他們。

醫生則認為:這些病患註定會死,他是免除他們死去前這段飽受折磨的時間。

所以假設醫護人員直接撤離,這些無法靠自己力量下床的重症病患接下來幾天就只能泡在自己的汗水、體液、屎尿之中,再加上高溫、沒水、沒食物,也無法連絡自己的親人,只能孤獨地、緩慢地、痛苦地死去。

然後社會輿論發現後,這些醫護人員大概全部都會被告吧,因為他們擅自拋下「還活著的病患」,而在這條世界線中,調查員大概還會看著新聞說:「天啊,如果是我的話,還不如直接一針讓我解脫算了。」之類的風涼話。

其中一名死者重達170公斤且全身癱瘓,病房位於七樓。調查員在某一幕哭著說醫護人員連扛都不願意將他扛下樓嗎?那也可以試著用繩子將他從窗外垂吊阿,怎麼可以連試都沒試就放棄。

哇,你要不要冷靜一下聽聽自己在說什麼,或是乾脆自己扛下樓再扛到停機坪看看?且所有流程須在下午五點前搞定ㄛ,且整間醫院要撤離的不是只有這名患者ㄛ。

等等,在扛之前還得先體驗三天飲水飲食睡眠不足。

指責醫護人員「不夠努力」真的是最令人翻白眼的 😒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日本頂尖知識YouTuber資訊彙整術:蒐集x判讀x表達


作者:及川幸久
譯者:賴惠鈴
出版社:樂金文化


作者經營一個分析國際政經局勢等議題的YouTuber頻道,這本書分享蒐集資料的方法、管道,還有他過去工作和現在經營頻道的經驗。

🌻
  • 「過濾第二手消息的重點:不要盡信主流媒體或網路媒體,而是要找到能信賴的人。」
  • 「先追蹤『好像值得信賴的人』,一旦開始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就解除追蹤,再追蹤其他人。如此周而復始,就能找到即使是第二消息,也足以信賴的消息來源了。」
現在網路上很多KOL,也很多從最初的知識型變滋事型,所以該退追就退追,保有自己的判斷力,保持距離,人氣再高也不代表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

🌻

作者將美國媒體做了大致的分類:
覺得這句有點好笑:「對中國比較寬容,但對人權問題十分嚴格。」選擇性嚴格 😂
🌻
  • 「當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資訊時,請先推測、建立假設。假設就算失準也沒關係,因為假設並非『答案』,而是用來吸引答案的磁鐵。」
作者舉例2019年瑞穗銀行的財報出現六千八百億日圓的赤字,銀行方在記者會上說明是因為「包含銀行系統更新的成本,這是為了降低銀行全體的成本」。

但作者認為(1)大企業公布財報最在意的是股價。(2)為了不讓股價下跌,大企業基本上都不會說實話。

於是作者假設:「這筆赤字或許是為了降低成本,但是否還有其他目的?」後來作者從財報中發現,銀行將隔年的系統更新成本提前挪移與外債損失綁在一起,掩護帳面上的海外債權損失。

🌻
  • 「重點在於執行寫下來的靈感。靈感不見得正確,有時也會想錯,可是只要試著執行記下來的靈感,其實多半都會帶來好結果。」
執行後會得到回饋,然後以此再做修正、再執行、得到回饋、再修正,最後就能得到適合自己的計畫/方案/做法。這比想從一開始就建立超完美計畫要更務實也更有效率。

🌻
  • 「舉例是為了讓聽的人可以看見『某種畫面』。」
影像比純文字更吸引人,但就算純文字,也可以利用舉例來讓閱聽者產生畫面感,藉此強化印象。

🌻
  • 「聽到專業領域,大家或許會覺得『自己沒有那種東西』。如果你也是這樣的想法,不妨找找看有沒有『如果是這件事,我願意每天花一小時來做』的主題。」
  • 「開始的重點在於『邊上傳邊熟悉』而不是『熟悉後再上傳』。很多人都還沒嘗試就放棄,但其實踏出第一步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