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本健人
譯者:張佳雯
出版社:如何
「『健康』這種狀態,是在極其微妙的平衡下才能成立。」
介紹人體器官運作與醫學發展史的書,記錄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部分
◆◆◆
之前只知道唾液可以分解澱粉,沒想到還有「修復琺瑯質」的功能!◆◆◆
嘶...... 生活中充滿意想不到的危機呢...... ◆◆◆
◆◆◆
第一次聽說這種事!◆◆◆
人體的器官各自有著不同的外觀、不同的功能,所以一般認為組成這些器官的細胞「各自有不同的設計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所有的細胞都有相同的設計圖、同樣的基因,只是根據所處的位置讓必要的基因工作,讓不需要的基因不要工作。」
所以如果有辦法開啟已經關閉的功能,就可以用手的細胞來做出另一隻耳朵之類的?
◆◆◆
◆◆◆
擦傷的正確處置:
「近年來已經發現消毒液不利於傷口癒合。因此除了特殊的狀況,基本上傷口不用消毒,用自來水仔細將砂土、泥巴之類的異物洗乾淨就夠了。」
「如果細菌從傷口處侵入並繁殖,就會引起感染(化膿),但皮膚本來就常態性會有細菌和我們共生,消毒的瞬間會把這些細菌都殺死,之後就無法防止旁邊的細菌進入傷口,倒不如定期把傷口清洗乾淨還比較重要。」
◆◆◆
外用藥的軟膏和乳膏: 總之筆記一下:「要塗在傷口上的話,要用軟膏。」
◆◆◆
醫療劇常會有手術後病患在病房從麻醉中甦醒,家屬喜出望外地說:「你終於醒了!」這種橋段。
「事實上很多全身麻醉的手術,麻醉後清醒的時間點就是『手術結束當下』。因為會在手術室裡退麻醉,並請病患動動手腳、說話問答來確認之後,才離開手術室。」
除非是像心臟那種大手術,病患無法自主呼吸,必須連著人工呼吸器離開手術室,直接進入加護病房。這種狀況下,病患就不會馬上恢復意識,而是等身體穩定後,逐漸減少鎮靜劑劑量,在較沒有疼痛的狀態下使其清醒,然後再看情況是否移除呼吸器。
◆◆◆
「手術現場所使用的金屬器械很多都帶有人名,且多半都是冠上研發者的名字。像是柯克鑷子(Kocher)、止血鉗(Pean)、平衡鉗(Mikulicz)、繃帶剪刀(Lister)、艾利斯鉗(Allis)、巴柯氏鉗(Babcock)、血管組織鉗(DeBakey)、愛迪生鑷子(Adson)實在多到不可勝數。
手術中,護理師會依照醫生的要求將器械遞過去,因此在手術中會不斷出現唱名的聲音。如果以日文比喻,就是一直輪番喊著『鈴木!』『佐藤!』『本田!』『山本!』『齊藤!』。」
因為一直認為這些是「器具的名稱」,所以從沒特別多想,但從歐美的角度來看,的確就像在喊人一樣 😆
◆◆◆
「為什麼醫師的手術袍是藍色的?」
「因為藍色和綠色是紅色的互補色。」
「在出血較多的治療場合,醫療從業人員會一直盯著紅色看。如果床單、手術袍是白色,那視線移動時,就會有青綠色的殘影,就是所謂的補色殘影。此時如果物品使用互補色的藍色系,可以減少殘像影響視野,並減輕眼睛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