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ホクサイと飯さえあれば(8)第46話

「おめでとう」は言い換えると、「良かったですね」/「嬉しいですね」という意味になります。つまり、「あまりめでたくない」というのは、「あまり良くない」/「あまり嬉しくない」という意味になります。


ネーム:草稿
ライバル:對手

互いを高めあう:互相激勵,提升彼此能力。

そもそも:最初、根本。
タブレット:平板電腦。

好み:このみ

格差:かくさ

ゆとり:余裕

志望:しぼう
賞味期限:しょうみきげん

による:取決於
伸び代(のびしろ):成長空間。

意氣込み:幹勁、熱情。

キムチ:泡菜。

缶詰:かんづめ

もやし:豆芽菜
ほうれん草:菠菜
茹でる:川燙

ゴマ油:芝麻油
すり白ゴマ:白芝麻粉
ニンニクチューブ:管狀蒜泥

外側:そとがわ
中身:なかみ

たらす:淋上
コチュジャン:辣椒醬
ざっと:稍微、大致
炒める:いためる

発酵食品:はっこうしょくひん
生える:植物や動物の細胞の一部が、中から外へのびて出る。

具:原料。
のせる:物の上に置く。
ビビンバ:韓式拌飯。
ジュワー:效果音。

おこげ:鍋巴。

密封する:みっぷうする
殺菌する:さっきんする
穴:あな
錆びる:生鏽
限り:只要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作者:麥可.歐斯特宏(Michael T. Osterholm)、馬克.歐雪克(Mark Olshaker)
譯者:潘震澤
出版社:春山出版


「實情是,流感疫苗是效果最差的疫苗之一,也是唯一一種每年都必須更改的疫苗。那是因為流感病毒株很容易就更替變化,公衛官員必須根據專業知識來猜測哪一株或哪些株的流感病毒會在來年成為主宰,而且他們必須根據地球另一半球的情況,在好幾個月前就決定猜測內容。我們追蹤南半球秋天(我們北半球正當春天)的流感病毒株,以預測接下來的冬天會是哪個流感病毒與我們為伍。這種猜測不是每一年都同樣準確。」

「伊波拉病毒與HIV不同,HIV的傳染是經由性交、傷口接觸到感染的血液、輸入經HIV汙染的血,或感染HIV的母親傳給新生兒,但伊波拉病毒可以經由接觸感染者的皮膚或體液散播,還可能經由吸入某種醫療操作造成的體液噴霧感染。」

「中國及遠東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同時還與數量龐大的豬、家禽以及水禽(例如鴨與鵝)緊密生活在一起。這些禽類是流感病毒的天然儲藏庫。」

「對大多數傳染病來說,某人將傳染病傳給其他人的可能性,稱為基本傳染數(REPRODUCTIVE RATE,簡稱 R0)。對同種疾病的病例來說,如果與他們接觸的人都可能染上,也就是說都沒有打過疫苗,或之前都沒有患過該病症,那麼這個數字應該相當接近。例如以呼吸傳染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天花的標準傳染數是十八到二十;也就是說,平均每個病例會把病毒傳染給十八到二十個易感的接觸者。對以糞口路徑傳染的小兒痲痺症病毒來說,基本傳染數通常是四到七。」

📝 超級傳播者則能夠「比其他染上相同病症的病例傳染給更多與其接觸的人」,不過他們本身的病情不一定會比較嚴重。

「遭蚊子叮咬後,皮膚留下的發癢紅色小包,是為了對抗入侵蛋白質的組織胺物質引起的。」

📝 組織胺物質會讓人發癢,所以「抗」組織胺藥物能止癢。

「如果我們的行動避免了某些事的發生,我們總是會在事後猜測這項行動是否必要。反之,如果我們明知有可能但不行動,結果爆發了疫情,那麼我們將會被媒體、民選代表,甚至同行綁在火刑柱上燒死。身為公衛專業人士,我的態度永遠是:我寧願為我做過的事做解釋,而不是為我沒有做的事。」

「除了新近獲得批准的登革熱疫苗外,所有由斑蚊傳遞的疾病中,黃熱病是唯一有確定有效且便宜疫苗可用的疾病。」

「雖然染上任何一種血清型都可能產生對該型病毒的終身免疫,但對其他血清型並無交叉保護力。如果又染上了另一種血清型病毒,可能會出現出血性登革熱。出血性登革熱的特徵是嚴重的內出血,血壓突降,導致休克,以及常見的死亡。這種病症稱為免疫強化疾病:當體內存有接觸另一種登革病毒株後產生的抗體,導致身體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結果造成這種危及生命的病症。」

「『共有財的悲劇』一詞,最早是哈汀(Garrett Hardin)於一九六八年在《科學》期刊中提出的,指的是某個人做出對自己有顯著利益、但對整個社會有些許傷害的行為。如果只有一個人這麼做,那麼對社會整體的傷害不大。但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這麼做,那對每個人的集體傷害就會變得巨大無比。」

傳染病學專家史培爾柏格(Brad Spellberg):「因此,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治療沒有症狀的細菌尿病人?答案是:不治療。這是明擺在我們面前的認知失調。如果該這名住院醫師參加醫師檢定考試,碰上這個問題時他不會答錯。但考試時他面對的是一張紙,現在則有病人盯著他看,他感到害怕。我們還沒有應付過這種害怕,我們必須在心理層面想出辦法來處理這種害怕。」

傳染病學專家史培爾柏格(Brad Spellberg):「我知道如果我給一萬人開立不恰當的抗生素來避免一次上述的例子(醫生判斷病患不需要抗生素,結果病患後來病情惡化過世),我造成的傷害會比好處更多。但一直讓你心理上忘不掉的,不是那些活下來的病人,而是那些你失去的病人。除非整個社會對於我們無法恰當地評估風險所生出的害怕與不理性,能有解決的那天,否則我們還是會持續濫用抗生素。」

「那些以釋放毒素而造成傷害的細菌來說(例如葡萄球菌或白喉菌),如果我們能中和毒素,那麼效果就跟殺死病原體一樣。」

「另一種被動的策略,是不讓侵入的細菌取得它們分裂與生長所需的養分,例如鐵。細菌不能製造鐵,因此必須從宿主處偷取。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藏起」鐵不讓細菌找到,那麼我們可能就不必去攻擊細菌的生化路徑,那正是讓細菌產生抗性的通路。」

「流感病毒屬於一群以一段RNA為基因組的病毒,根據核蛋白的不同可分成A、B、C三類。如同許多RNA基因組病毒的特性,它們在複製時具有高突變率並且經常進行基因重組。病毒在某個肺細胞中複製時出現錯誤,就產生了突變。當兩種不同的流感病毒同時感染了一個人或一頭豬,彼此交換並重新組合其基因物質而產生新的雜交病毒時,就產生了基因重組。」

「流感病毒的突變通常只在新病毒株造成微小的改變,卻足以讓疫苗需要更新,有時是每一年都要更新。我們在描述病毒突變時,稱此為抗原漂變(antigenic drift),這是一種相當小的改變。至於基因重組可以引起重大的改變,產生人類之前從未碰過的新病毒,而成為引起下一個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株,這個過程稱為抗原移型(antigenic shift)。」

「就如同明尼亞波利斯的住家電話簿裡,有七十四戶人家都叫唐諾.彼得森,有著相同HA與NA組成的兩種不同流感病毒,事實上可能是不同的病毒株。」

「A型流感病毒主要的儲藏庫,也就是它的來源,是野生水禽。鳥類可以、也會到處飛翔,所以很容易經由呼吸及糞便到處散播病毒。動物病毒很少能輕易傳給人類,但它們卻容易傳播給其他物種,包括雞與火雞這類家禽,以及狗、貓、馬與豬。把禽流感病毒傳染給人這件事,豬扮演了特別重要的角色。位於豬肺臟內襯的細胞具有同時與禽類病毒及人類病毒都相符合的受體,因此豬肺成了流感病毒株彼此相遇及混合的完美所在。」

「悲觀者從每個機會中看見困難,樂觀者從每個困難中看見機會。——邱吉爾」

「我們可以把HA抗原看作是一顆花椰菜,其頭部從病毒表面伸出,結構並經常改變;同時,HA的柄部深埋在病毒當中,很少改變。這是個重要的觀察,因為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針對HA柄部的免疫反應,可能對多重流感病毒株具有廣泛的保護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新研究顯示,每年不施打流感疫苗其實還比較好,因為施打疫苗可能會降低抗體反應。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研究支持,並看看不同年齡層與不同健康狀況的人是否也是如此。」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皮膚大解密:揭開覆蓋體表、連結外界和內心的橋梁,如何影響我們的社交、思維與人生?


作者:蒙蒂・萊曼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臉譜


「為什麼有橘皮組織的女性高達九成,但有橘皮組織的男性僅百分之十呢?一切要歸因於下皮層的結構。皮下脂肪是由膠原纖維固定,它是從真皮向下延伸到纖維組織和下面的肌肉。在女性身上,這些纖維是平行排列的,像希臘神廟的圓柱那樣。由於荷爾蒙、基因、年齡、體重增加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儘管橘皮組織在年輕、有運動習慣或苗條的女性身上也很常見),脂肪細胞會被推入真皮,形成橘皮組織。相反地,男性的膠原組織是縱橫交錯的,像尖尖的哥德式拱門,把脂肪所在下皮層。」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
出版社:鷹出版


「確實沒有人因努力而死,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冒這個風險?——1987年隆納德.雷根接受英國《衛報》訪問。」

「只要身體有活動,即使中度活動也好,體內細胞消耗這些燃料的速度就會變快。離開座位短暫休息、進行一些輕度短暫的活動,甚至蹲下或跪下,降低血液中脂肪和糖的效果都大於長時間坐著不動。這類額外需求有益於健康是因為糖和脂肪雖然都是重要燃料,但血液中濃度太高會導致發炎。簡單來說,定時活動,包括每隔一陣子起身走走,都有助於降低餐後血中脂肪和糖的濃度,預防慢性發炎。」

「狗、馬、羚羊和其他走獸(適應奔跑的動物)都有頸韌帶(頭部後方類似橡皮帶的結構,用以保持頭部穩定),但豬和其他不會跑的動物沒有。更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可以看到大猩猩以及早期人類沒有頸韌帶,但人類和人屬的化石物種都有。如果頸韌帶是在奔跑時穩定頭部的適應作用,就可說是幾百萬年前人類在天擇下開始奔跑的證據。」

「運動可恢復大多數結構(生物學家稱之為恆定〔homeostasis〕)」,某些狀況下甚至能使它比原先更好(稱為動態恆定〔allostasis〕),舉例來說,費力的身體活動可以提升骨骼和肌肉的力量、提高細胞由血液取得葡萄糖的能力,同時加強和更換肌肉中的粒腺體。此外,修復機制有時會大於運動造成的損傷,因此帶來淨效益。這種狀況就像東西潑灑在廚房地板後認真清理,最後整個地板比原先更乾淨一樣。

「運動還會使身體製造高於需求的抗氧化物,降低整體氧化壓力,亦能使細胞清除受損的蛋白質、拉長端粒、修復DNA等。總而言之,運動造成的中等生理壓力可引發修復反應,帶來普遍性的益處,這個現象有時稱為『激效作用』(hormesis)。」

「其他研究指出抗氧化劑,有時可能弊大於利。這個令人意外的結論出自2009年的麥可.里斯托開創性的實驗。里斯托的研究團隊請四十名體適能程度不等的健康年輕男性在監督下做四週運動。其中半數受試者服用大量維生素C和E,另一半服用安慰劑。運動前後進行的肌肉切片檢查指出,一如預期地身體活動造成大量氧化壓力,但服用抗氧化劑的受試者體內自己製造的抗氧化物少得多,所以發生的氧化損傷較多。抗氧化劑藥丸顯然抑制了人體正常的抗壓力反應,原因可能是身體內促進健康的抗氧化防衛機制必須由運動造成的氧化損傷來引發。同樣地,運動時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將會抑制人體的抗發炎反應。」

「缺乏運動的人腦中多巴胺受體活化程度低於規律運動的人。雪上加霜的是,肥胖者腦中活化多巴胺受體又更少。因此,缺乏運動者和肥胖者必須運動得更辛苦、更久(有時長達好幾個月)才能使受體活化程度達到正常水準,這時才會形成所謂的『運動癮』。」

「許多據說值得擔憂的運動員風險因素顯然是醫師錯誤解讀證據,把運動員的心臟拿來和缺乏運動但沒有診斷出疾病的『正常』人相提並論。我們已經一再得知,從演化觀點來看,四體不動絕對稱不上正常,這類人比較容易罹患慢性疾病,而且壽命短於活動量較大的人。醫學上經常誤把缺乏運動的人視為『正常』對照組,這本身就已經導致某些診斷錯誤,例如錯把正常修復機制當成疾病徵兆。」

很多競賽型跑者的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超過一百,如果以一般標準來看,他們可能會被診斷為心臟病高風險族群,但後來研究發現,運動員的鈣化斑塊和非運動員的情況並不相同,運動員身上的冠狀動脈鈣化現象密度較高,這種鈣化斑塊反而具有保護性的作用,功能類似OK繃,在動脈承受激烈運動造成的高壓後進行修補。」

「跳躍、奔跑和舉重等對骨骼施加強大負載的活動,對於生長和維持強壯骨架的效果,優於游泳或活步機等低衝擊活動。」

「原始人飲食要吃大量的肉(當然是草飼肉)、蔬菜和水果,並且避免吃乳製品、穀類、豆類和原始人時代沒有的食物。這種飲食除了對原始人實際吃的東西有所誤解,最大的問題是誤認古代人的飲食一定健康。天擇只在乎繁衍,所以人類在演化的影響下,攝取食物只在乎促進繁衍,而不是健康。」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


作者:馬丁.布雷瑟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八旗文化


「界面活性劑可以幫助油水互溶,讓脂肪變成小油滴而有助於吸收。」

「為了讓你了解你體內微生物對你的新陳代謝有多重要,請你思考一點:你血流中存在的化學物質,差不多都是由你體內微生物的活動衍生而來。除此之外,細菌還會消化乳糖,製造胺基酸,分解草莓的纖維;要是你吃了壽司,細菌還要分解海藻纖維。」

「你體內的細菌有的會製造維生素K。血液要能夠凝結,需要維生素K。人體依靠細菌生產維生素K,或許比自己花費一些代謝成本來製造省事。我們的祖先從細菌身上取得了一種關鍵性的新陳代謝功能,我們給細菌吃住,細菌則幫助我們凝結血液——這是一筆好交易。」

「科學家知道新幾內亞高地人(highlanders)身上有一種微生物,可以讓宿主依靠百分之九十為番薯的膳食活下去,否則番薯的蛋白質含量原本很低。就如同在豆科植物根部繁殖的細菌一樣,這些新幾內亞部落民身上的腸道細菌,也能夠從番薯製造蛋白質。腸道菌在這些高地人腸道中找到氮氣,將氮氣予以轉換或『固定』後,製造胺基酸。」

「女人陰部主要有五型微生物群落組成,其中四型由一種特定乳酸桿菌主宰,第五型根本沒有乳酸桿菌。但是跟醫學專家一向持有的看法相反,這並沒有使她較容易發生陰部疾病。」

「女人沒有乳酸桿菌,陰部的酸鹼值就會略為偏高,但其中的細菌卻和乳酸桿菌一樣,擅於創造不善待入侵者的環境。這種功能替代(functional substitution)的現象在我們全身每一處都在發生,由不同的細菌完成別人身上由另一種細菌完成的職務。」

「小孩一旦感染過帶狀皰疹病毒(水痘),就終生對這種病毒免疫。事情就這樣結束。但或許只能說,事情看起來是結束了。這種病毒很聰明;它把自己封存在脊椎及頭部相等部位的神經細胞裡面,然後就這樣偷偷地、安靜地在那裡待上幾十年,不引起你的不適。

一直到你六十、七十、八十幾歲了,有一天,你突然感覺身體一邊的肋骨很刺痛,第二天,你發覺那個部位的表皮沿著你的肋骨出現了紅疹。仔細觀察之下,你會發現那紅疹上頭有水泡,類似於你小時候出水痘時看到的水泡。只是這一次是局部發作,不是全身。

通常年紀越大,越會得帶狀皰疹。幾十年來,你的免疫系統都能夠鎮住那些病毒,不過隨著年齡漸增,你的免疫系統漸弱,最後終於壓制不住那些病毒。皰疹在年長宿主身上破裂,病毒溢出到空氣中,一碰到免疫力還沒成形的孩子,那個孩子就被感染了。」

祖傳水痘(?

◆◆◆

作者有一次在印度感染傷寒,前後大概病了三個禮拜,因為吃了當地攤販賣的西瓜,「我看到那個攤販是把西瓜切成一片一片在賣,但由於那個攤販看起來不怎麼乾淨,我要求他找還沒有切的西瓜切一片給我。我以為這樣可以保護我。這大約是我發病前九天的事,這是很典型的潛伏期。」

作者的同事:「你知道,在印度,他們賣西瓜是秤重的。農夫會把西瓜灌水,秤起來比較重。他們用的是田裡附近河流的水。」

「那個西瓜已經污染到人類的糞便了。你攝取到被傷寒患者的糞便汙染的食物或水,你就會得傷寒。」

怕爆 😨

◆◆◆

「寶寶出生幾天之後的母乳對嬰兒有諸多好處。此時的母乳含有一種醣類,叫作寡糖(oligosaccharides)。寶寶沒辦法消化寡糖,但母乳為什麼含有這種寶寶無法直接利用的高能化合物呢?原因就在微生物。寡糖可以供比菲德嬰兒歧桿菌等特定菌類食用,藉此轉換為能源。比菲德嬰兒歧桿菌是健康寶寶體內的基礎菌類之一,母乳這樣的成分構成就是要從競爭對手菌中挑出有益菌,讓寶寶有個好的開始。另外,母乳也含有尿素。尿素是尿液中主要的廢料,對寶寶有毒,但母乳中的尿素卻可以餵食有益菌,是有益菌氮的來源,供有益菌製造本身所需的蛋白質,而不用直接和寶寶競爭氮氣。」

「即使只是短期的抗生素給藥,都會使寄宿於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產生長期的變化。這一點現在應該已經很清楚了。雖然大家一直認為,健康細菌會完全恢復或回彈,但這一點無其實無法保證。只是我擔心的不只這一端;還有一件事我也很擔憂,那就是我們的一些寄宿有機體——也就是我所謂的『應急物種』——很可能會一去不返。」

「要是糧食供應短缺——近代以前,人類大部分的景況一直是這樣——人類必須攝食不熟悉的植物、動物,有個酵素庫藏在那裡,有助於我們代謝各式各樣食物的化學成分。我們身上的寄宿微生物是個能屈能伸的夥伴,它們的基因能供應這種酵素。」

📝 很可能在一般情況下某種微生物的數量很少,對人體影響也很小,但危急時反而因此派上用場,讓人類能夠存活下來。

「失去應急微生物就是失去生物多樣性。」

「益生菌、益菌生和合益菌背後的理論相當動人,但目前大家利用的結果卻頗有『安慰劑效應』的味道。你走進健康食品店尋找益生菌的時候,你『走進去』這個動作本身,就已經在向你暗示,自己在找的東西會使你比較舒服。等你買下東西,你早已準備要接受『幫助』了。這時,安慰劑效應早就發生作用了。」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作者:羅伯・唐恩
譯者:方慧詩、饒益品
出版社:商周出版


「洗手並不會洗去你皮膚原有那層厚厚的微生物,只會洗去最後沾染上的乘客。」

「即便自來水經過殺菌劑消毒後離開淨水廠,卻仍稱不上是無菌的,事實上,裡頭滿滿都是無法抵抗殺菌劑的微生物屍體、殺不死的頑強微生物,以及後者的食物殘骸。如果生態學家在過去一百年來學到了一些教訓,那就是:當你企圖殺死某些生物,卻留下牠們仰賴的生存資源,那麼存活下來的物種就會因為競爭者消失,而更加茁壯,這就是所謂的『競爭釋放』。牠們不僅不用再背負競爭壓力,也往往免除了被寄生或掠食的危機。以自來水為例,可以推測受惠於競爭釋放的,就是那些不受殺菌劑如氯或氯胺影響、或者比其他物種多了些耐受性的那一群。而分枝桿菌屬下的物種,通常很能忍受氯和氯胺。」

「特別是有開冷氣的房屋,裡面通常比較容易出現分枝孢子菌或青黴菌。這些真菌(有些人會對它們起過敏反應)會在冷氣機裡面生長,然後人們一打開冷氣,就會在房子或辦公室裡散播的到處都是。當你在家或在車上打開冷氣時會聞到的特殊味道,就是這些真菌所呼出的氣味。」

「你越常使用你的空調系統,空調機裡面就會累積越多真菌。要避免這些真菌被空調散布得家裡到處都是,你可以用吸塵器清理、或是用肥皂手洗空調濾網,這樣也許會有幫助。此外,因為空調機散布真菌,最主要是在打開後的前十分鐘,所以有些科學家會建議在每次開空調時,先把窗戶打開一陣子。又或者,你也可以乾脆不開空調,只要打開窗戶就好,這樣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就是同時可以讓戶外環境中豐富多樣的細菌被吹進家中。」

「這些真菌跟著我們四處跑,看著我們不斷用它們的食物來蓋房子,它們可是心懷感激呢。」

對於能夠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微生物來說,木造房屋是否就像糖果屋 😆

「很多種獨居蜂就只會吃某幾種特定蟑螂(具物種專一性),但牠們的手法跟蜘蛛非常不一樣。獨居蜂通常體型很小,也不會使用螫針,但牠們會專心尋找蟑螂卵鞘,牠們能夠聞到這些卵鞘,一但找到目標,詞鋒就會先拍拍卵鞘確認裡面有活著的蟑螂卵,然後就把牠的產卵管扎進蟑螂卵鞘裡,把卵產在裡面。當獨居蜂的卵孵化後,牠的幼蟲就會把卵鞘裡的蟑螂卵吃掉,然後在卵鞘上鑿出一個洞,有如幼鳥離巢般振翅高飛。」#哈氏嚙小蜂

「科學家在一個接觸面灑上白僵菌的孢子,當床蝨經過時,孢子會黏在床蝨外骨骼表面的油脂層,一旦成功沾黏上,白僵菌就會長穿床蝨的外骨骼,進到床蝨體腔內生長,最終將床蝨的臟器堵塞或毒害,使營養無法傳遍全身,床蝨也因此死亡。」#白氏蠶白僵菌

「大部分蜘蛛都很珍惜牠們的毒液,通常只會用在捕捉獵物,而非防禦,畢竟逃離現場比留下來跟你戰鬥顯然容易許多。甚至有個研究曾經測試到底要戳弄黑寡婦蜘蛛幾下,才會逼得受試的四十三隻黑寡婦在假手指上咬一口,結果蜘蛛根本不理科學家。用假手指戳一下,沒有任何蜘蛛想要開咬,就算連續戳牠們六十下也是一樣;黑寡婦唯一出現咬假手指的行為,是當牠被兩隻假手指捏住,還連續捏三下時,才會有六成蜘蛛出現咬手指的動作。而且即便咬了假手指,也只有一半的蜘蛛會釋放毒液,且這個毒液量並不會造成大礙,只會有些疼痛而已。畢竟毒液是很珍貴的,蜘蛛並不想浪費毒液在你身上,牠們的毒液是要用來捕捉蚊子和家蠅的。」

「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就跟耐受殺蟲劑的昆蟲一樣,在原生態系中都沒什麼競爭力。在野外這些具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通常都是弱雞,生態學家將其命名為『荒廢地物種』(rudreral species)。」

「由於抗生素的出現,居家環境中沒有它們的競爭者、噬菌病毒或其他掠食者,因此它們可以長驅直入人替或家中,成為這個生態系的優勢種。不過,抗藥性基因在基因表現的過程很消耗成本,也就是說,細菌原本用來進行代謝或繁殖的能量與資源可能會被搶走,只會了表現抗藥性。這時如果環境中沒有競爭者,即便這些抗藥性細菌繁殖很慢,新陳代謝效率也不好,也不會影響生存;但要是出現了競爭者,具抗藥性的微生物,反而會成為弱勢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抗藥性強的超級細菌,通常不會出現在別的地方,只會出現在醫院,因為在醫院裡它們只需要對付抗生素,且抗生素還會幫助它們除掉無法耐受抗生素的競爭者們。」

「能夠在有酒精、強酸或強鹼的環境中生長(通常也因此生長得很緩慢)的生物幾乎都不會成為病原菌,因為要成為病原菌,通常需要具備能夠高速生長的基因。因此,發酵作用並不只能培養對我們的食物有益的細菌物種,也能夠驅逐害菌。發酵食品本身就是個能自我清理的生態系。」

「發酵食品中最為複雜、生物多樣性最高的非韓式泡菜莫屬。」
「我過去一直在嘗試找方法促進住家中、身上和體內的益菌多樣性,也許韓式泡菜就是其中一個方法。」

作者認為可以藉由在家中製作發酵食品來增加住家的益菌多樣性。很有趣的想法! 👀

「用簡單的方法,讓環境有利於細菌生長,同時抑制會帶來麻煩的物種增生。這樣看來,麵種就是我們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理想對象:這個群落中具有多樣的生物,而且也就是這個生物多樣性防堵了病原菌的入侵。」

「一百年前,幾乎所有的發酵麵包都是用內含各種細菌和酵母菌混合的麵種做成的。但現在已經不是了。如今你在店裡買的麵包,絕大多數原料來源都是少數幾種小麥的其中一種,以及單獨一種酵母菌,大規模生產之後再賣給做麵包的公司。這種酵母菌有很多種不同稱號,看似繁複多樣,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多樣性可言。你即便不是營養學家也會明白,從家庭自製的老麵種變成一袋蒼白、軟趴趴的麵包,實在很難稱得上營養和風味上的進步。」

「在法語中,風味跟一個地方的土壤、生物多樣性、歷史產生關連的現象稱為『風土條件』(terroir)。」

「只要用肥皂和水洗手就可以去除掉大部分大腸桿菌,不管用熱水或冷水,甚至不管你洗多久(只要至少洗二十秒)。而且一般的肥皂比抗菌皂更能有效移除那些大腸桿菌。」

「你買回來的食物上面都充滿微生物(即使是真空包裝食物也一樣)。將食物放進冰箱後,食物中的微生物覓食和繁殖的速度會因此而變慢。你冰箱裡的食物上的『有效期限』標籤,基本上就是在估算,食物中的微生物在低溫條件下,要花多久時間才會終究完全佔據整份食物。『有效期限』標籤實際上根本應該寫:『一直到一月四日前,上頭都還不至於爬滿微生物。』雖然實際上,一罐食物還剩多少時間其實還是取決於你每次打開罐子時,冰箱中、你的手上和你的呼吸中有什麼樣的微生物。也就是說,『有效期限:一月四日』是個謊話,但仍然是個大致上可以參考的謊話,讓人們得以安然地度過每一天。」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造反的細胞:生命最古老的叛變,癌症治療的最新演化出路


作者:凱特.艾尼(Kat Arney)
譯者:甘錫安
出版社:奇光出版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鯊魚也會得癌症。即使鯊魚真的不會得癌症,吃鯊魚製品治療癌症也跟我吃喬丹的肉來增進籃球技巧一樣荒謬。」

「許多基因變異不會明顯影響繁衍生存的機率,只會在族群內增加或減少,這種現象稱為基因漂變(genetic drift)或中性演化(neutral evolution)。」

「天擇最重要的不是基因或突變,而是這些基因變異是否有助於生物在環境中生存繁衍,這個概念稱為適應度(fitness)。」

「給予不必要又壓力極大的治療,結果可能擾亂組織微環境,改變天擇壓力,反而促使原本就不良的細胞株出現。」

「以往我們認為癌症純粹是基因和遺傳疾病,但此外還有表觀遺傳(epigenetics),也就是『先天遺傳加上後天環境』這個概念中的後天部分。我們的基因組中有各種分子記號和標籤,稱為表觀遺傳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無法依靠單純的DNA定序技術檢測出來。就像貼在食譜書上的便利貼,用以標示出喜歡的菜色一樣,這些修飾標示出基因活動型態,藉以因應飲食、壓力、運動等體內和體外的環境變化。」

「在癌症中,放射線治療、化療或分子標靶藥物攻擊的作用也和選擇壓力相同,淘汰容易受傷害的細胞,並把它們消滅。但可能還有幾群有抵抗力的細胞存活下來,再度開始生長。這不是療法的問題,而是演化作用。在地球上創造繁盛多樣性的特徵,也是生物系統中的問題。」

「只有在嚴酷的選擇性藥物攻擊下,突變才可能立下大功。」

「演化只影響表現型,不影響基因型。天擇不會看著細胞內DNA的某個特定序列說:好,這個基因看起來不錯,我們就用這個。它只作用在這些基因的結果上—也就是一個細胞或生物在環境中的行為和存活(適應程度)。這個結果決定它的生死以及是否能把這些基因傳給下一代。」

「生長迅速的腫瘤內部血液供應混亂,因此是低氧環境,所以癌細胞通常會改用另一種稱為糖解(glycolysis)的方式代謝,這種古老的無氧代謝途徑最初出現在生活在無氧深海的古代細菌內。癌細胞透過糖解作用,以高達健康細胞十倍的速度燃燒葡萄糖,同時排出乳酸,迅速地把健康組織變成有毒的荒地。」

「節食不一定能讓我們長壽,只是讓我們覺得度日如年。」

「越來越多證據指出癌症中出現細胞融合現象,對治療和抗藥性影響相當大。在原發性腫瘤開始治療前,巨細胞似乎相當少,但皮恩塔的研究結果指出,越來越高的化療劑量,將促使多倍體抗藥性細胞形成。這種細胞的功能類似幹細胞,產生大量抗藥性子代。此外他也猜測,這類龐大的多倍體是『能吃苦耐勞的移民』,負責推進患者體內各處,形成次發性癌症。」

「如果不同的藥物可分別阻斷癌細胞中的不同路徑,而且必須演化出不同的機制才會出現抗藥性,則癌症同時對兩種藥物演化出抗藥性的機率就低得多。」

適應性療法(共存):「某些癌症可能『藥物成癮』,開始依賴對它們有害的化學物質。內部路徑已經改變了,因此能抵抗特定標靶療法的黑色素瘤細胞在停藥後變得不穩定,而且容易死亡。在不接受治療的正常狀況下,這些代價逐漸累積,有抗藥性的細胞會生長得較慢。蓋登彼把這種狀況比做拿著一把笨重又龐大的雨傘走來走去:下雨的時候確實很好用,但沒下雨的時候就只會礙手礙腳,行動遲緩。」

滅絕:「這個概念看來似乎完全違反直覺—為什麼要在第一次治療似乎已經見效時改成另一種藥物?但這麼做才可能把疾病趕盡殺絕。」

📝 逃過第一次攻擊的細胞,再經過幾次同樣的攻擊後可能就會發展出抗藥性,所以要改用不同的攻擊方式。

「人類基本上是樂觀的動物。我們喜歡相信自己已經盡力而且有成果,以及有做總比沒做好。但化療和標靶治療對十分凶悍、演化迅速的癌症施加強大的選擇壓力,可能使它更加惡化。在找出更有效的方法降服已經擴散到全身各處的自私怪物之前,我們可能必須接受:最好的治療或許就是完全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