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


作者:迪恩.柏奈特(Dean Burnett)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馬可孛羅


「吃下食物後胃部擴大,胃部的神經發出訊息給腦部,抑制食慾而不再進食。這個過程聽起來完全合理。那些減重混合飲料就是利用這個機制,讓你喝飲料而不是飽食一餐。(中略)但是呢,這種方式只是暫時治標而不治本。許多人說喝下減重飲料後不到二十分鐘,又覺得餓了,主要的原因出自於胃部擴張訊號,在控制飲食和食慾的影響力其實很小。」

「你曾留意過『甜點有另外一個胃來裝』這句話嗎?你可能已經吃下了上好的牛排,或是多到足以讓小船下沉的乳酪義大利麵,但是依然能夠吃得下甜膩的布朗尼蛋糕或是三球冰淇淋聖代?為什麼會這樣?是怎麼辦到的?如果你的胃已經滿了,怎麼可能還能再裝得下其他東西? 主要是因為這是由你的腦部來下決定,並且認為『還吃得下』。腦部認為點心中的糖分美味可口,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壓過了胃部所發出『已經吃不下』的訊息。」

「日常慣例也深深影響到飲食習慣。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想想『午餐時間』。什麼時候吃午餐?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之間吃。這是為什麼?如果我們是因為需要能量才進食,那麼在一個族群中,不論是建築工人、伐木工人之類的身體勞動者,到作家與程式設計師之類坐辦公桌的人,都在相同的時段吃午餐?

這是很久以前大家達成的共識,就在這個時段吃午餐,鮮少有人提出質疑。一旦你融入了這個模式中,腦部很快就會預期這個模式並且維持下去,到該吃飯的時候就會覺得餓,而不是覺得餓而知道這時應該要去吃飯了。腦部顯然認為邏輯是珍貴的資源,只有在少數場合才使用。」

「在冬眠中的動物也有睡眠現象,這個觀察結果挑戰了睡眠是為了休息和保留能量的說法。在冬眠中的動物已經不具意識,但是冬眠和睡眠並不相同,代謝活動和身體溫度會降得更低,而且持續的時間會更久,其實有點類似昏迷。不過冬眠中的動物經常進入睡眠狀態,相較之下在這個睡眠中使用的能量卻還更多!因此睡眠就是為了休息這個想法,並非睡眠活動的全貌。」

「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身體中維持平靜的程序,例如慢慢消化飯後食物,或是調節廢棄物的排出。如果有人要把身體各部位擬人化來演出情境喜劇,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是那個懶散放鬆的角色,幾乎總是坐在沙發上,告訴其他人『冷靜下來』。

相反的,交感神經系統就是個容易激動緊張的傢伙,總是焦躁不安、疑神疑鬼,用鋁箔把自己包著,逢人就嚷嚷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在竊聽自己的一舉一動。」

「人類負責意識的腦部在沒有管控(通常會造成干擾)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程序時,是非常善於先設想好有什麼會讓自己受傷,不盡然是會讓身體受傷的,也可能是無形的傷害,例如尷尬或是悲傷,這些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但是我們依然希望能夠避免。因此光是有『可能性』,便足以引發『戰或逃』反應了。」

「長期記憶能夠提供幫助思考的大量記憶,但是實際思考時用的是短期記憶。因此有些神經科學家偏好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這個詞」

「短期記憶偏好處理聽覺資訊,專注在文字形式和特定的聲音。所以你會有內心獨白,會想用句子和語言思考,而不是想像如影片般的一連串畫面。」

「短期記憶偏好處理聽覺資訊,專注在文字形式和特定的聲音。所以你會有內心獨白,會想用句子和語言思考,而不是想像如影片般的一連串畫面。某人的名字就是聽覺資訊的例子,你聽到的是文字,然後想到這些文字所代表的聲音。

相較之下,長期記憶還需要借重到視覺和語意內容(文字的意義而不是文字的聲音)。因此比起隨意的聲音排列刺激(例如不熟悉的名字),豐富的視覺刺激(例如某人的臉)更容易記得久。」

「某個記憶所具備的連接越多,突觸越強(越活躍),就越容易取得,就像是你要去一個有許多道路能夠抵達、交通方便的地區,要比去荒野中某座廢棄的穀倉要容易得多。」

「有些程序不但讓某些活動發生,有些程序會阻止另外一些活動發生。腦部幾乎控制了我們所有的行為舉止,但是我們不會在同一時間展現所有行為舉止,腦中有許多部位是專門用來抑制和阻止腦部某些區域的活動。(中略)舉例來說,腦中負責移動腳的部位很重要,但是當你坐著開會時不重要,因此你腦中得有其他部位說:『老兄,現在別動。』好控制腿部。」

「要特別說的是,更為單純和基礎的系統,例如控制心跳的區域,在這個時候更穩固與強健,而處理比較繁複過程的新腦區則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干擾與傷害。(中略)所以在酒精的影響下,腦部『高等』功能先遭殃,例如遵從社會規範、感到尷尬困窘的部位,以及會在你的腦中說『這樣可能不太好吧』的聲音等,很快都被酒精消了音。」

「可惜腦部的運作通常稱不上『可靠確實』,特別是在記憶方面。腦部提取出來的記憶,有的時候可比貓咪咳出的毛球,是身體內部一團亂的運作之下的產物。」

「腦部的自我本位偏誤沒有強大到能夠創造出不同的真實記憶,只能夠在回憶記憶時加以扭曲或是調整,無法創造新的記憶。

腦部為何要產生這些偏誤呢?首先,人類需要下許多決定,如果有某種程度的自信,會比較容易下決定。(中略)如果每次做決定時,都要估量每個可能的結果,會花上非常多時間。假若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那麼就可以省時間了。」

自我感覺良好可以使人果斷下決定 😏

「有次我受到邀請,要在法庭上作證說檢察官起訴時所用的證言全部都可能來自於偽記憶。我拒絕了,因為我擔心可能會意外摧毀整個司法系統。」

「電視上演的情況其實很不容易出現,那種『打到頭而忘記了自己和過去種種』的案例非常非常罕見。個人的記憶分布在整個腦部,能夠讓這些記憶受損的傷害,很有可能也把整個腦都毀了。」

「就腦部來說,碳水化合物是最有價值的能量來源,因此節食者難以抵抗碳水化合物的誘惑」

「你本來在一間可怕的房子中,現在離開了。你本來在空中飛馳直奔死亡,現在你活得好好的站在地上。你聽了一個恐怖的故事,現在故事結束而嗜血連環殺手並沒有出現。在每種狀況中,報償路徑都察覺到危險突然消失了,不論你是怎樣讓危險消失,但是重要的是你下次也可以讓危險消失,這樣便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報償反應。

在絕大部分的狀況(例如飲食和性愛),你只是做了能夠讓自己的存在稍微延長一段短時間的事情,但是這些可是避免了死亡呢!重要得多了!除此之外,遍布全身的腎上腺素和「戰或逃」反應,讓所有感覺都加強放大。恐怖事件後的衝擊感和放鬆感是很強的刺激,強過絕大部分的其他事情。」

「如果腦部對於事件的控制程度越高,那麼事件就越不恐怖。因此事情『留下充分想像空間』,會比最駭人的特效更恐怖。」

「當恐怖的內容直接呈現出來,腦部就不用參與其中,有餘裕思考和分析畫面,並且能夠知道那全部都是虛構的內容,隨時都能夠離開,恐怖情節造成的衝擊便減弱了。電玩設計師了解這一點,生存恐怖遊戲這個類別中,玩家角色身處充滿緊張與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得避開壓倒性的危險狀況,而不是用巨大的雷射槍把怪物轟成碎片。」

所以看別人玩,和自己實際去玩,真的完全是兩回事!

「對於腦部來說,要享受令人顫慄的活動,前提是其中雖然有真正的風險,但是依然能夠控制結果,迴避風險。在車禍中生存者,絕大部分會因為還活著而覺得鬆了口氣,但是極少數會願意再經歷一次。」

「如果平常較聽慣了『幹得好』之類的話,並且認為這類稱讚是無意義的陳腔濫調,那麼有人說『糟透了』,將會分外刺耳,因為這並不常發生,應該要多注意這種讓人不悅的經驗,釐清發生的原因,下次才能夠避免。」

「腦部的運作方式往往會讓所有人多多少少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解釋和形成記憶時,往往讓自己的形象比較好。如果這是人類的基本狀態,那麼稱讚就是在告訴自己原來已經『知道』的事,直接的批評就難以自我誤解,所以更會造成衝擊。」

以腦神經科學來解釋為何霸道總裁總是會特別在意對批評他的女/男人 😆

「晶體智能是累積下來的知識,而流體智能是在面對不熟悉事物時加以利用或是應對的能力。」

「邁爾士.金斯頓(Miles Kingston)精準的解釋了這個理論:『知識是知道番茄屬於水果,智慧是知道水果沙拉中不要放番茄。』我們需要晶體智能以知道番茄屬於水果,也需要流體智能知道做水果沙拉時不要放番茄。」

「聰明理智的人通常比較缺乏自信,因為大家通常對於用智性說服的方式(intellectual persuasion)具有敵意。我是訓練有素的神經科家,但是除非有人直接問,我是不會說自己是神經科學家的,因為有次我得到的反應是:『哦?你認為你很聰明對吧?』」

作者認為比起外表上就能看得出來的「強大健壯的人」,「聰明的人」反而較容易引起敵意,因為「強大健壯的人」用看的就能推測「強大健壯」背後原因,可能從事勞動工作或常去健身房,「但是如果是比自己聰明的人,可就讓人搞不懂了,他們的行動你無法預期、原因無法了解,這種狀況代表了你的腦部無法研究出來他們是否會造成危險,這時古老的『謹慎為上以免後悔』的本能便發作,引發疑慮和敵意。」

「白質(white matter)的完成度與密度高低,可以做為智能高低的有效指標。白質是腦中另一類組織,往往受到忽視。人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灰質(grey matter),但是腦中有一半屬於白質,它的功能也很重要,沒有得到那麼多關注,是因為『功能』沒有那麼多。所有重要的活動都是在灰質中進行的,白質的功能則是把活動內容傳到其他部位的連接線所組成(連接線便是神經元伸出的軸突)。如果灰質是工廠,白質則是傳送貨物與補充原料的道路。

兩個腦區之間的白質連接如果越是完善,那麼彼此之間合作時所需要的能量和作業也就越少,在掃描時也就更難偵查到。」

越熟練的事物,越省力 💪

「組成嗅神經的嗅覺神經元在很多方面都獨樹一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它們為極少數具備再生能力的人類神經元。」

「如果說嗅覺受到低估,那麼相較之下,味覺就有點垃圾了,它是主要感覺中最弱的,」

「如果有東西的氣味強烈,那麼我們在吃那種東西的時候,腦部往往會把那種味道詮釋成味覺,而不是嗅覺,但其實那個感覺是從鼻子傳遞到腦的。由於感覺大部分來自於口腔,腦部便一概而論,以為所有訊號都來自於口腔,便詮釋成了味覺。腦部花了很多心力產生味覺,因此難以讓它停下做出不正確假設的腳步。」

「許多公司把MBTI納入徵人流程的一部分,但是這個系統要求應徵者百分百誠實,而且還要幾近愚蠢。你在應徵工作的時候,他們要你進行測驗,其中的問題是:『你樂於與他人工作嗎?』就算你心裡真的那麼想,也不可能回答:『不,其他人都是害蟲,最好捏扁。』絕大部分的人都有足夠的智力,在這個測驗中安全過關,使得測驗結果毫無意義。」

「比起好好說出自己要求的人,憤怒者的需求往往先被滿足。這代表你要知道,有些人知道發脾氣對自己有利,所以就更常發脾氣。腦部就把持續憤怒和報償連接在一起了,這進一步激勵人發脾氣,之後你就會見到有人只要遇到稍微不便的事情就冒火,最後成為名廚。這是好是壞,就要看個人了。」

「就算過了一世紀,佛洛伊德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人深信他的理論。這真的很奇怪。當然,他是精神分析這個概念的主要推手,也應該為此受到讚美,可是這並不代表他提出的原創理論就理所當然是正確的。(中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這點人們會永遠記得,但是我們不會搭乘他們設計飛機前往遙遠的南美洲。我們得與時俱進,就是這樣。」

「語言處理中心散佈得很廣,代表了語言應該是腦部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從環境所習得。」

「鴉片是非常強效的止痛劑,它能夠刺激腦中腦內啡(天然止痛劑,能夠引起愉快感覺的神經傳遞物)和疼痛處理系統,讓人產生強烈的喜悅感。但很不幸,疼痛的存在本身有其意義(讓我們知道身體受傷或受損),因此腦部回應的方式是增強疼痛偵測系統,讓鴉片帶來的愉悅感煙消雲散。這時使用鴉片的人會讓劑量提高,好壓抑疼痛偵測系統,但是腦部又會加以強化,如此持續下去。

然後沒有鴉片類藥物了,使用者失去了能夠讓自己極度平靜與放鬆的東西,剩下的只有超級強化的疼痛偵測系統。它們的疼痛系統活性之強,足以切除鴉片帶來的興奮感,在正常的腦中會造成極度的痛苦,因此用藥者會經歷禁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