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拖延心理學


作者:珍.博克、萊諾拉.袁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你設定的目標是為了讓你進步,還是讓你更加沮喪失落?

很多完美主義者很討厭失敗,所以盡量避免參與和人直接競爭的活動。」

「自我阻礙是一種間接保護自我和自尊的方式:我失敗了,但這是我自願的。」

「卡蘿.杜薇克(Carol Dweck):『成功究竟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證明你很聰明?』」

「對於在爭戰並害怕吞敗的拖延者來說,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希望、想法或感受,會讓他們感到脆弱。」

「真正的自由是,你可以選擇你要應付那些爭戰,那些不做回應,這樣才是真正握有權力,真正的做自己。」

「以『認知再評估』的方式因應負面情緒的人,可以減輕壓力,更容易從適應不良的想法和衝動中解脫。」

「如果你拖延一件事,卻找不到讓你恐懼或不自在的確切原因,很可能是你內隱的記憶被啟動了,也就是說:你可能不記得那次經驗了,但你的大腦和身體照樣反應,產生連串的情感痛苦,導致你逃避任務。英國心理分析家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用下面的話說明這個觀點:『我們恐懼的事,是已經發生過的事』。」

「當我們從家中學到的觀念和規矩不知不覺地主宰我們的淤想、感覺和行為時,如果我們從不去評估和質疑它們,可能會遇上麻煩,尤其那些規矩又很僵化,抑制我們發展能力和創意時,對我們的禍害更大。那就像別人不管放什麼東西在你的盤子裡,你就什麼都吃一樣,完全不考慮自己喜不喜歡,對你有沒有好處,甚至不管你餓不餓!你就只是張口,把東西吞下去,因此產生精神性消化不良。」

「投入和家人無關的個人興趣,可能被當成一種背叛。獨立判斷、搬離家住、不同的宗教信仰或政治觀點等等特立獨行的做法都會受到勸阻。如此傳達出來的訊息是:你無法獨立思考,沒有我們,你無法生存下去。」

「認為只有在情緒狀態『剛好』時才適合採取行動,那是一種完美主義。」

「從大腦恐懼中心傳向思考中心的訊號移動及其迅速,從思考中心傳到恐懼中心的通路則緩慢許多,所以別期待你恢復平靜的速度向你感到恐慌時一樣迅速或徹底。」

「自由書寫的目的不是要寫出一篇極品,而是要在不做判斷下探索你的想法和感受。」

藉口的真正功能是幫你逃避不舒服的感覺。」

「結果可能不太完美,但我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以行為來界定他的完成。」

「試著採用收集資料的研究者觀點,而不是站在評論者的角度來講評。」

「對多數拖延者來說,什麼事都想做就是他們的問題所在。」

「如果你第一次就卯起來做了兩小時,遠超出你的時限,下次你會覺得自己應該也可以做兩小時,這容易導致挫敗和逃避。」

「任何障礙,無論大小,只要你把它看成自己能力不足的證明或失敗的證據,就會讓你感到挫折和羞恥。如果障礙讓你感到挫敗,你就不願意再回頭設法解決問題。如果你把障礙當成有趣的謎題,或是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是反映任務本身的難度,而不是反映你的無能時,比較容易克服障礙。障礙就只是一個障礙,不是在指控你很愚蠢、無能或沒用。」

「幾乎每位拖延者都是撻伐自己的高手,卻不擅長給予自己應得的獎勵。」

「修改目標可能是因應實際的限制,顯示你能夠評估現實可行性並據此調整,而不是死守不可能的理想。」

「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只要完成就好。」

「你可以只站在裡面十五分鐘,繼續保持呼吸,習慣那個環境。如果你有很多東西需要整理,可以先花幾分鐘找出檔案匣。任何往目標邁進的步驟,都至少比你繼續迴避多邁出了一步。」

「任何事情再怎麼困難、討厭或乏味,你應該都可以忍耐著做十五分鐘。當你發現開始做一件事並不代表永無止境的折磨時,討厭的事情也顯得沒那麼討厭了。」

「以忙碌作為逃避更重要事情的藉口」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地球其實是昆蟲的:奇怪、美妙又不可或缺,主宰地球的小傢伙


作者:安.史韋卓普-泰格松(Anne Sverdrup-Thygeson)
譯者:張芷盈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


「世界上有大約上百萬種不同的昆蟲。意思就是說,如果出一款「當月昆蟲」月曆,每個月都放不同的昆蟲當主角,那這款月曆可以做超過八萬年都不會重複。」

「由於昆蟲的血液並不會輸送氧氣,因此不會像哺乳類的血液一樣呈現鐵紅色。」

◆◆◆

「香芹酚,這種成分可以幫助奧勒岡葉不被昆蟲侵擾。大部分的螞蟻都無法忍受這款殺蟲劑。」

「奧勒岡葉」會分泌一種稱為「香芹酚」的香氣,其功能之一是抵抗螞蟻啃咬牠們的根部,不過螞蟻也已經學會與這種強烈香氣和平共處,所以這種香氣還有另一個功能。

這個味道也有求救的功用,有點像是用氣味語言在向另一種全然不同的物種高呼大叫,吸引其注意力。而這訊號的接收者正是美麗的大藍小灰蝶(Large Blue)。大藍小灰蝶將卵產在奧勒岡葉上,幼蟲花兩週的時間在同一株植物上長大」

「大藍小灰蝶的幼蟲把自己罩上一層誘人的螞蟻氣味,成功模仿就住在花朵底下螞蟻的氣味。接著是關鍵:幼蟲脫離植物,掉落到地面上。這時,一隻家蟻在完成永無止境的覓食工作後,正準備回家。家蟻發現了蝴蝶的幼蟲,幼蟲的氣味讓螞蟻誤以為這是螞蟻幼蟲,便小心翼翼地將蝴蝶幼蟲帶進黑漆漆的蟻穴中,當場認養了蝴蝶幼蟲。

雖然蝴蝶幼蟲不管是體型或顏色,長得都跟其他螞蟻幼蟲不一樣,但成年的工蟻仍用心照顧,用反芻的食物餵食,悉心程度就跟對待其他螞蟻幼蟲一樣。但蝴蝶幼蟲的體重還要再增加好幾倍,光是反芻的糖水並不足夠。一旦螞蟻養母不注意之際,貪心的蝴蝶幼蟲就開始吃起巢裡的其他螞蟻幼蟲。

除了用氣味偽裝之外,蝴蝶幼蟲還會模仿蟻后的聲音—— 一種卡嗒聲。工蟻聽到後,會以為蝴蝶幼蟲是地位高一階的螞蟻,所以當蝴蝶幼蟲在巢穴裡大開殺戒時,其他工蟻便不會干涉。

最後,蝴蝶幼蟲差不多把整個蟻窩都吃乾抹淨。奧勒岡葉的根部附近又回復平靜,蝴蝶幼蟲也準備好成蛹。如果大藍小灰蝶幼蟲沒有被對的蟻窩撫養,就沒有機會可以繁衍後代。誰會想到披薩上一片片的香料植物,背後有這麼多心機鬥爭?」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然後你就死了:被隕石擊中、被鯨魚吃掉、被磁鐵吸住等45種離奇死法的科學詳解


作者:柯迪・卡西迪、保羅・道爾蒂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


「液態氦的摩擦力很小,如果你攪拌槽中的液態氦,幾百萬年後再回來看,會發現裡頭還有一部分在攪動。」

「大聲的音樂會摧毀耳朵中的毛細胞,這在你年輕時還不成問題,但隨著你年紀增長,毛細胞也會自然死亡,而由於你的備用毛細胞已被搖滾樂摧毀殆盡,因此聽力也會跟著喪失。」

「流沙缺乏致命危險的原因在於,你會浮在上面。流沙的密度為水的兩倍,而你會浮在水上,更何況是沙。如果踏進流沙,只會下沉到肚臍的高度,之後就會呈現中性浮力的懸浮狀態。」

品客洋芋片的雙曲拋物面造型可以使它們不容易從輸送帶被風吹走。

「吃了十一磅重的餅乾如何還能保持纖瘦,實在很弔詭,但少了脂肪的阻礙,你的胃會有更多空間往外擴張。」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人類這個不良品:從沒用的骨頭到脆弱的基因


作者:納森.蘭特(Nathan H. Lents)
譯者:陸維濃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


「動物界最容易感冒和鼻竇感染的動物,大概就是人類了。」

許多哺乳類側重嗅覺能力,所以牠們的口鼻部特別長,內部有許多接收氣味的受器,還有很大的空間容納空氣,所以不易阻塞黏液。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偏向依賴視覺、觸覺和認知能力,不再需要那麼長的口鼻部,於是鼻腔空間變得緊湊。

黑猩猩、大猩猩和人類的鼻竇腔構造雖然很類似,不過牠們的鼻竇腔比人類大且深,因此氣流和黏液都能順暢流通。

人類的額頭較小、齒稜較小、鼻竇腔也小、蒐集黏液的管道(上頜竇)也很細,對於排除黏液這點,完全就是不良設計,目前推測人類臉部構造會這樣演化,可能是為了騰出更多空間裝大腦吧。

◆◆◆

「靈長類動物中,幾乎只有人類會遇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

人類大概六百萬年前開始直立行走,但身體結構沒有趕上這樣的變化,人類的椎間盤還是處於適合四肢著地的行走方式。

在四肢著地的狀態下,椎間盤的構造是能夠將脊椎關節往胸腔拉,藉此抵抗重力,但人類站起來後,重力把脊柱往下拉,往後拉,而不是往胸腔拉,於是長久下來,這種不平均的壓力便造成椎間盤突出的窘境了。

◆◆◆

「人類所有的器官系統和生理構造中,生殖系統的問題最多,功能效率低下。有鑑於生殖對於物種的重要性,人類的生殖系統如此差勁實在奇怪。

尤其人類生殖系統中有許多問題,在其他動物身上根本不存在,或者發生機率非常低,這更是叫人難堪。不過,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便人類的生殖系統設計得如此糟糕,我們終究還是熬到了現代,讓科學有機會替我們解決生殖問題。」

雖然有一說法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太不健康才導致生育問題,不過讀完後才知道,和其他動物比起來,人類其實一直都不擅長(?)生殖,而且其他的雌性動物,就算是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也幾乎不會因分娩而死,大概只有人類女性擁有這麼高的分娩死亡率ㄌ。

「人類出現在地球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出生是最主要的死因。」

◆◆◆

這本書超有趣,作者文筆很幽默,人類真的有夠奇怪 😂

作者在其他章節曾提到,基因突變是非常隨機的,舉例來說,幾乎所有動物都能透過肝來製造維生素C,但人類辦不到,我們只能透過飲食攝取。

人體其實擁有合成維生素C的基因,但在演化過程中,其中一個基因發生突變,於是就失去了這項能力,但是!我們的靈長類祖先沒有因此死翹翹,因為好巧不巧靈長類主要棲息地是在熱帶雨林,在熱帶雨林可以吃什麼?

柑橘水果~ 🍊

耶嘿活下來惹 。:.゚ヽ(*´∀`)ノ゚.:。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亂好


作者:亞伯拉罕森、佛瑞曼
譯者:李明
出版社:大塊文化


「每個系統的每一層面都有最適當的混亂程度,也就是說在特定類型與程度的亂,會讓效用達到最大。但我們發現,一般人或組織往往發生誤判,過分偏向整齊與組織這邊。其實許多案例中,以正確方式增加亂,反而發揮更好的效果。了解亂的好處,最低限度也可大為紓解壓力——許多人亂的程度其實不算多糟,卻總是誤把自己的某些失敗歸咎於此,以致常會花力氣弄得更整齊。」

「詩人亞歷山大.波普說得更簡潔:『秩序是上天的第一律。』這也是本章一開頭所引用的話。脊椎嚴重扭曲站起來只有四呎六吋高的波普,顯然並未因自身的畸形而懷疑造物主是否真的那麼執著於整齊與秩序。」

「弗萊契(Ben Fletcher)解釋說,這是因為一般人常會陷入他所謂的『習慣網』之中,因而想進行重大的改變時,卻發覺自己被緊緊束縛住。如果先剪斷網子的幾根線,最終就能讓整張網子鬆動,以進行較重大的改變。」

📝 與其執著於想改變的習慣,不如先從改變其他小事開始。

「隨機的提示可轉移思緒的焦點,成為慣性思考的一劑解藥。」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強菌天敵〔回憶錄〕:一個打敗致命超級細菌的真實故事


作者:史黛芬妮.斯特拉次迪、湯姆.帕特森
譯者:張瓊懿
出版社:行路編輯出版


有一句老話說:「殺不死你的,將使你更強大。」

對人類或其他動物來說,這句話可能不一定正確,但對細菌來說,牠們絕對將這句話發揮得出類拔萃。

細菌有一項特性,牠們如果能從一場屠殺中倖存,倖存者會吃掉犧牲者,然後就能直接獲得其抗藥性,於是在人類無心插柳的訓練之下,細菌快速地成長茁壯,有些原本殺傷力是菜雞的細菌,現在已經變成無人能敵的「超級細菌」,像是抗藥性黃金葡萄球菌,或是本書作者之一湯姆.帕特森所感染的「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

本書兩位作者是夫妻,書中是史黛芬妮以妻子與科學家的身分,詳實記錄丈夫湯姆染病後的過程,長達九個月的時間,湯姆的狀態幾乎都很糟糕,沒有一點痊癒的跡象,連醫院都無法踏出一步,差不多算是躺在棺材中,只差沒入土了,醫生們雖然在發病沒多久便查明原因,但依舊束手無策。

「我指著湯姆的點滴架,上面掛滿美洛培南和克痢黴素兩種大砲型抗生素和抗黴素。我以為醫生一直為湯姆注射這些抗生素,就代表它們還有點作用,不是嗎?

『如果這些抗生素沒有用,注射它們做什麼呢?』
『注射這些,是為了讓醫生覺得好過些。』」

「超級細菌」真的超級恐怖… 😨

幸好後來史黛芬妮發現所謂的「嗜菌體療法」才驚險救回丈夫的命。

「嗜菌體」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它們是專門吃細菌的病毒,但不是隨便任何一種嗜菌體都行得通,特定的病毒只吃特定的細菌,所以必須找到能夠吃湯姆體內那一款細菌的病毒。

史黛芬妮聯絡幾間有在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機構,大家聽到湯姆的處境後,都很樂意伸出援手,也認為如果真的能成功,對於推廣嗜菌體療法將是一大助力。

前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主任湯姆.弗利登認為「我們現在處於『後抗生素時代』。推測到了2050年,可能每三秒就會有一人死於超級細菌感染,抗生素抗藥性威脅的迫切程度遠超氣候變遷。」

照這樣看來,超級細菌大概會越來越猖獗吧,畢竟人類不可能捨棄殺菌劑、消毒劑或抗生素之類的東西,細菌也不可能停止變異,不過樂觀一點來說,嗜菌體療法或許會越來越普及,儲備的嗜菌體種類也會更多,可能將來就不會像湯姆這樣要等上一大段時間了。

讀這本書除了獲得娛樂性(雖然書中經歷很慘,但讀起來很精采),最大收穫是得知「嗜菌體療法」這項知識,如果哪天自己衰小碰上超級細菌,至少在束手無策之餘,還可以擠出一口氣跟醫生說:「嗜…菌…體…」。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閒人出租:出租無用的自己,尋找嶄新的生存之道!


作者:閒人出租
譯者:姜柏如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者某天突發奇想在推特上發了一則推文,大意是如果有人遇到不方便獨自一人或是希望有人陪同的情況,就可以委託作者,僅酌收車資或餐飲費等最低費用,作者也聲明自己只提供「待在一旁」的服務,除了簡單應答,基本上不會做任何事(提供意見、幫忙排隊等等)。

書裡收錄作者接過的各種委託,看人們活用這項服務的巧思很有趣!

◆◆◆

「委託內容:遇到外出散步的愛犬,請好好疼愛他。」

委託人帶狗散步時,他家的狗狗超愛親近路人,大多數的人也都會回應狗狗的熱情,但每次對方要離開時,狗狗就會發出難過的嗚嗚聲,然後死纏爛打地追過去XD 委託人看了覺得於心不忍,於是委託作者假裝路過的陌生人來疼愛一下狗狗。

狗狗 😆

◆◆◆

「委託內容:我想租借您扮演『目送我離去的朋友』,為了營造氣氛,希望你陪我從住處一起到東京車站,最後站在新幹線月台目送我離開。」

覺得這類型委託也很有趣,雖然委託人也可以拜託自己的朋友來送行,但我猜有些人會覺得不過是件小事,不好意思麻煩朋友跑這一趟,於是作者提供的服務便派上用場了。

◆◆◆

有一位住在澳洲的委託人,因為接二連三發生不少倒楣的事,像遺失手機、信用卡被盜刷、開車時撞到袋鼠等等,次數頻繁到委託人擔心自身性命安危,於是委託作者:「經過神社時,對神明默念:『偶爾也請保佑一下住在澳洲的日本人』。」

這件委託有點不符合「待在一旁」的條件,不過作者還是接下委託了。希望那位澳洲日本人的厄運有所改善,人在異國又不停發生衰事,真的會讓人很不安。

◆◆◆

作者接的委託大多數都屬於「傾聽」類型,甚至不少內容都很嚴肅、私人,讓作者忍不住覺得,這種事講給我這樣一個陌生人聽真的可以嗎?

不過作者也發現,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重要的、私密的事情應該要找親近的人分享,但也有些時候人們單純只想要「說出口,被傾聽」,不希望對方提供任何意見(甚至被說教),如果是親朋好友,也必須考慮往後還要繼續相處,而有所顧慮。

這時像作者這樣可能只會見一次面的陌生人,並表明不會提供意見、建議,反而讓人能夠毫無壓力的說出內心的想法,委託人可以專注於自身的感受,不用分心顧慮對方。

作者一時興起提出的點子,沒想到受到熱烈迴響,目前作者已經改為委託費3萬日圓,所以不能說是純興趣,應該算是事業了。

不過比起原先幾乎免費的服務,我覺得收個委託費反而比較好,不管作者再怎麼說他什麼事都沒做,但他還是要花時間前往委託人身邊,或是替委託人做些其他的小事,有些委託人也會覺得不回饋個什麼感覺過意不去。

雖然書裡是說,他不希望委託人抱著想要回本的想法來委託(硬要增加時數之類的),但他又會抱怨委託人給他星巴克咖啡券之類的沒用東西www

我覺得有些人可能認為,既然不收費,我只好給其他感覺等值的東西,但其實作者並沒有拒絕收錢,他只是沒訂價格,他其實還是比較想要對方給錢www 讀到這裡忍不住覺得,你還是乾脆點訂個價吧www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


作者:蘿絲.喬治
譯者:張綺容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1985年麻州有位三歲小男孩,他的耳朵被家裡養的狗咬了下來,家人見狀趕緊將他送到波士頓醫院。

醫生利用手術室顯微鏡縫合被撕裂的耳朵,雖然順利縫回去了,但卻發生血液流通不順的問題。因為動脈較強健,恢復速度較快,可是靜脈還沒復原,結果血液開始淤積,男孩的耳朵逐漸發黑,雖然醫生施打了強效的抗凝血劑,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

其中一位外科醫生約瑟夫·厄普頓曾在越戰期間擔任軍醫,他想起以前聽過利用水蛭和蛆的治療方式,於是他開始打電話美國各地的朋友,尋找飢餓的水蛭。

但也不是隨便什麼水蛭都可以,美洲水蛭派不上用場(水蛭養殖專員卡爾:根本是廢物),亞洲水蛭效率不夠強,厄普頓需要的是擁有強效抗凝血功能的歐洲水蛭,但全美國都找不到半隻。

厄普頓決定向英國的索耶爾生物製藥公司下訂水蛭,這間公司專門養殖醫療用水蛭,這類型公司在全世界大概只有五間。作者好奇問索耶爾的經理,當年是怎麼將水蛭運到波士頓的?她說:「用飛機載。機長親送。」

所以當年有一班飛機的乘客是:300名人類 + 數名機組人員 + 一箱水蛭。

水蛭平安抵達後,立刻被放到小男孩的耳朵。厄普頓醫生在論文中描述:「水蛭吸飽血,便從耳朵脫落,一旦耳朵又開始變色,就再放上另一批水蛭。一放上去,黑青現象立刻有所改善。」

小男孩的耳朵後來順利地康復了!

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水蛭的努力~😇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


作者:Markus Egert, Frank Thadeusz
譯者:宋淑明
出版社:如果出版


在經歷新冠疫情後,現在講到飛機,可能就會想到一群人類擠在狹小的空間,內部的空氣漂著來路不明的病菌(抖.GIF

但實際上,在飛行時會接觸到的細菌和病原體比大家所想得要少很多。

「飛機內微生物群密度最高的地方,明顯是與座椅相連的活動掀板,雖然說是『最高密度』,但是每平方公分三百隻細菌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微生物學家連眉毛都不會皺一下。

每兩至三分鐘,機艙內的空氣就會透過高效率空氣微粒子過濾網(HEPA)進行更新,幾乎能將空氣中的所有病菌都過濾掉。這麼乾淨的空氣只有手術室裡找得到了。」

不過機艙內乾燥的空氣雖然無利於細菌生存,但會導致我們的呼吸道黏膜脫水,這讓病原體容易進入呼吸道,所以長途旅行後會感冒,可能是在離開機艙後才受到感染的。

另外也有美國研究關於流感病毒在人打噴嚏後的擴散方式,結果發現:「和帶原者間隔兩個座椅以上的所有乘客都相當安全,不會遭到傳染。

因為機艙內的空氣流動方式是以每秒一公尺從艙頂灌入,然後在靠窗的座位下方被吸回,因而產生一種由上往下的層流(laminarer strom),前後左右都不會有水平的空氣流動。研究人員在流感季節檢查了十架跨洲的飛機,找尋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十八種常見病原體,但機艙裡一種都沒找到。」

◆◆◆

手機是現代人幾乎朝夕相處、不可或缺的裝置,2017年《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你的手機比馬桶坐墊髒超過十倍〉,讓不少人開始憂心手機的衛生問題。

我對這個標題有點印象,剛搜尋一下,應該是這篇報導。內文提到「手機上的細菌量是大部分馬桶坐墊的十倍」,有趣的是,卻沒講馬桶坐墊的細菌量是多少。

以下節錄書中作者對此報導的看法:

「馬桶坐墊本身的設計,就是要讓它對細菌的吸引力,差不多等同於沙漠對一個快渴死的人的吸引力。表面光滑讓細菌無立足之地,又幾乎不存在任何養分,加上材質防水,所以非常乾燥,完全不是培養細菌的良好處所。

當然,總是會有一些微生物迷路至此。在我們家,此處細菌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分100隻。以專家角度來看,幾乎等於無菌。將這個幾乎無菌的數字乘以十,得出的結果並不足以讓人冒冷汗——每平方公分一千隻細菌仍然是少得可憐,你我胳肢窩裡的微生物派對都比這熱鬧。」

「儘管如此,富特旺根大學還是確切了解一下,於是研究人員用學生和教職人員提供的智慧型手機,總共做了六十個拓本,取樣過程中,手機表面的細菌會被翻印到某種隆起的培養皿。

檢驗結果出人意料之外。我們平均每平方公分找到1.37隻細菌!細菌是公認愛成群結隊,因此手機上那形單影隻的細菌,幾乎要讓人為它一掬同情淚。更棒的是,酒精眼鏡布擦拭過手機表面後,這個微乎其微的微生物數量會再少一百倍。」

細菌少成這樣,根本不用擦也無所謂吧 👀

「義大利也有研究人員做出相似的檢驗結果,100台智慧型手機,平均每平方公分只有0.4~2.1隻細菌。手機螢幕光滑又乾燥,雖然經常拿在手中,但是被擦拭的頻率也很高,所以細菌沒什麼繁殖機會。另外他們也發現,輻射較強的手機測量出來的細菌量比較少。」

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手機上的細菌來自皮膚(接觸手、臉)、黏膜(說話時)、糞便(沒洗的手)、環境(空氣或地上灰塵),雖然有幾種具潛在危險性,但密度都低到不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那則報導最後也說「用柔軟的超纖維布擦拭手機,而光這樣就能去除許多細菌」、「只要記得勤洗手,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只看標題,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手機髒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不過以「讓讀者恐慌印象深刻」這點來說,這篇大概算是很成功的報導吧 😶

比起馬桶坐墊或手機,或許廚房的菜瓜布應該獲得更多關注。

一塊用過的菜瓜布幾乎含有10兆隻細菌(跟人體含有的細菌不相上下),菜瓜布的構造是許多細微的孔洞,因此提供微生物生長和擴張的空間,加上細菌熱愛潮濕的地方,三不五時又有大餐自動送上來,菜渣、肉汁、油漬,根本細菌界的奶與蜜之地。

2017年作者的這項菜瓜布研究引起媒體爭相報導,某些讀者甚至誤以為菜瓜布是家中最危險的汙染物質,作者沒想到這項研究竟會引起大眾恐慌,他原以為這是個可以讓人們更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好點子 ( ˘•ω•˘ )

如果真的對菜瓜布很緊張,對此作者有個簡單的建議:經常替換菜瓜布不就好了?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菲律賓,不意外!?:南漂作家的文化臥底筆記


作者:南漂作家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曾在菲律賓工作過幾年,他在書中分享了一些他觀察、體驗到的菲律賓文化。節錄幾則我覺得很有趣、以前也不曾知道的菲律賓資訊~

★ 菲律賓居民可以合法擁槍(須通過審核取得執照)。隨便走進SM購物中心就可以買到AK47,無論7-11或星巴克都有配槍的警衛。

超訝異,第一次知道這件事 👀

★ 米飯狂熱

菲律賓人非常熱愛米飯,不僅三餐幾乎都吃飯,點心也很多都是米飯類製成的。很多當地餐廳會提供大量米飯,連麥當勞、肯德基等也入境隨俗地在炸雞、漢堡旁邊附上米飯。

2017年曾有一位參議員建議「餐廳應該取消『飯吃到飽』的促銷方案」,因為米飯吃過量有害國民健康。結果遭到國民群起撻伐,臉書和推特都被罵爆,參議員趕緊出來強調自己只是建議而已,大家還是可以繼續吃飯。

大概就像台灣人對手搖飲的熱愛ㄅ 😂

★ 菲律賓料理難以打入國際

雖然料理喜好因人而異,不過作者整理了一些資料來說明這點:

1. 根據英國著名統計網站YouGov 2019年的報告,他們隨機挑選24個國家兩萬五千位國民,前往34個國家進行料理評選,冠軍是義大利菜,緊追在後是中國菜和日本菜。菲律賓料理是第31名。除了菲律賓人自評給超高分以外,其他國家都給菲律賓菜20到40分的超低分,由此可見菲律賓菜在全世界人中的口味是一致認同的爛。

2. 菲律賓的海外餐廳都以呷粗飽為賣點,基本上料理就是又鹹又膩,讓你配大量的米飯一起吃。但菲律賓移工為了省錢,通常傾向自己煮,很少造訪餐廳,於是在自己人少捧場,料理又不合當地人口味的情況下,菲律賓料理便難以發揚光大。

3. 菲律賓食物常用一些外國人不敢嘗試的食材,像是豬血、豬鼻、豬腦袋,或是雞頭、雞爪、鴨仔蛋等等,但即便亞洲國家對這些食材較不排斥,菲律賓料理為求快速,烹調手法常常只是將食材全部混在一起炸或煎,也不講求外觀,結果成品就是黑漆漆的烤魚或是意義不明的燉菜,完全引不起食慾。

其實看到菲律賓料理難吃我還滿意外的,因為我一直覺得亞洲國家都很擅長料理,看來凡事都有例外(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