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菲利普.泰特洛克、丹.賈德納
譯者:蔡裴驊
出版社:寶鼎出版社
「良好判斷計畫」(Good Judgment Project,GJP)是由「情報先進研究計畫局」(Intellig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ctivity,IARPA)所贊助的研究計畫。
◆◆◆
薛曼.肯特(Sherman Kent):「評估,是你在不知道時所做的事。」
◆◆◆
「進行預測的重點不是把『如何做出預測』檢查表上的所有方格打勾,而是要預知接下來的發展。對過程而不是準確度究責,就像確保醫師會洗手、檢查病人,然後仔細考量所有的症狀,但卻不曾檢查看看,治療方法是否有效。」
◆◆◆
「藉由將問題拆解,我們可以把可知與未知的部分,分得比較清楚。因此,猜想——從黑箱中抓一個數字出來——並未被排除。但我們將猜測過程攤在陽光之下,我們可以檢查。」
◆◆◆
「如果答案是會,需要什麼條件?如果是不會,需要什麼條件?」
◆◆◆
「統計學家稱此為基本比率——某件事在一個範圍較大的等集中有多普遍。丹尼爾.康納曼對此有個更具象的詞,他稱它為『外部觀點』。」
「你也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先找到外部觀點。畢竟,你可以一頭栽進內部觀點中,得出結論,然後再轉到外部觀點。那樣不是一樣可行嗎?不幸的是,不會,很可能不行。原因是一個基本的心理學概念,稱為定錨(anchoring)。」
「當我們進行預估時,我們往往會以某個數字為開始,然後進行調整。我們用以作為開始的數字稱為錨。它很重要,因為通常調整幅度都不夠,表示一個不好的錨很容易產生失準的預估。而選擇一個壞錨的情況,令人吃驚地容易。」
「因此,一個從鑽研內部觀點開始的預測員,要冒著被一個可能幾乎或完全沒有意義的數字影響的風險。但如果她從外部觀點開始,她的分析會從一個有意義的錨展開。而一個更好的錨則是明顯的優勢。」
◆◆◆
「一個好的內部觀點探索,不意味要到處漫遊,吸收任何以及所有資料,並且希望那種洞見以某種方式浮現。那是有目標而且有目的的:它是一種調查,不是一種漫步。」
「當比爾·弗萊克作出判斷時,他常向他的隊友解釋他的想法,就像大衛·羅格的做法,而且他請他們批評。在某種程度上,他這麼做是因為他希望他們會發現瑕疵,並提出他們自己的視角。但寫下他的判斷,也是一種讓他自己和它保持距離的方法,如此,他才能抽身退後並仔細審查它:『那是種自動反饋的做法,』他說:『我同意這個觀點嗎?這裡面有漏洞嗎?我應該尋找其他的什麼來填補嗎?如果我是別人,我會被這個說服嗎?』」
「研究人員已發現,只要要求人們假定他們的最初判斷是錯的,並認真思考為什麼可能是那樣,然後作出另一個判斷,產生第二個預測,當它與第一個結合時,提高準確度的程度幾乎和從另一個人那裡得到第二個預估一樣。只要先放個幾星期,再要求人們作出第二個預估,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這種建立在『群眾的智慧』之上的概念,被稱為『內部的群眾』。」
「要得到一個問題的另一個視角,有一個甚至更簡單的方法:略微改動它的用字。」
例如:
「南非政府會在六個月內,核發簽證給達賴喇嘛嗎?」
→ 尋找會拿到簽證的證據、跡象。
→ 忽略拿不到簽證的證據、跡象。
「南非政府會拒絕達賴喇嘛達六個月嗎?」
→ 尋找拒發的原因。
◆◆◆
「大部分不是來自非洲迦納的人,會覺得像『誰會贏得迦納的下一屆總統大選?』這樣的問題沒有意義。他們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或為什麼要費神去想。但當我把這個假設性的問題給道格·羅區看,並問他的回應時,他只說:『嗯,這是個認識迦納的機會。』」
◆◆◆
「就像油與水,機率與命運無法合在一起。而如果我們允許我們的思維朝命運的方向移動時,我們就逐漸削弱了我們思考或然性的能力。」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你很容易相信,歷史以一種合邏輯的方式進展,相信人們應該有預知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種事後諸葛的幻覺。」
「如果或然性思維確實是準確預測所不可或缺的,而注定要發生的思維會削弱或然性思維,那麼我們應該預期超級預測員不太會認為事情是命定的。」
「把那一團紊亂的推論拉成一條直線,然後你會看到這個:『我會遇到我生命中摯愛的機率非常微小,但它發生了。所以,那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它會發生的機率是100%。』這不止是可疑,而是毫無條理。邏輯與心理邏輯相衝突。」
「一個或然性思考者,比較不會因『為什麼』的問題而分心。而會聚焦在『如何』上。這並不是語義上的詭辯。『為什麼』引領我們到抽象的議題上:『如何』則忠於實體。或然性思考者會說:『是的,那天晚上,我要遇到我的伴侶是極為不可能的,但我必須在某個地方,她在某個地方,然後,我們很幸運,我們的某個地方重疊了。』」
◆◆◆
「超級預測不是一種照著號碼著色的方法,但超級預測員經常用超一種大致上類似的方法處理問題—— 一種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採用的方法:把問題拆解成幾個部分。將已知與未知盡可能分清楚,並將每個假設都仔細審查過。採用外部觀點,並將問題置入一個對比角度,淡化它的獨特性,並將它當作是一個較廣泛現象的特例。接著採用內部觀點,突顯問題的獨特性。也要探索你的觀點與其他人觀點之間的相似與相異處——並特別注意預測市場以及吸取群眾智慧的方法。將這些不同的觀點全部綜合成一種如蜻蜓視力般敏銳的景象。最後,盡可能明確地解釋你的判斷,使用一種精細的或然率刻度。」
- 把問題拆解成幾個部分。將已知與未知盡可能分清楚
- 採用外部觀點
- 採用內部觀點,突顯問題的獨特性。《預測工程師的遊戲》例:誰是關鍵人物?他們各自的影響力多大?他們各自想要什麼?他們的慾望有多強烈?
- 探索你的觀點與其他人觀點之間的相似與相異處
- 綜合所有觀點
- 明確地解釋你的判斷
◆◆◆
信念像積木,上層沒有支撐任何積木,所以可以輕易拋棄,越下層的支撐越多積木,與自我認知越相關,越難以拋棄。
◆◆◆
「要能從失敗中學習,我們必須在失敗時就知道。」
◆◆◆
「順帶一提,這並沒有捷徑可走。橋牌選手在下注時,也許會做出校準良好的判斷;但研究顯示,經過校準適用某個情境的判斷。在另一個情境——如果用的話——會表現很糟。因此,如果你想藉由玩橋牌以成為一個較好的政治或財經預測員,別想了。要在某種領域的預測上表現更好,你必須進行那類預測—— —而再地,讓良好的反饋告訴你,你的訓練成果如何,以及由衷地樂意說出:『哇,那一個我做錯了。我最好想想為什麼。』」
◆◆◆
「人們通常假定,當一個決定的結果是好的時,那個決定就是好的,這不見得是對的,而且如果它讓我們無法看到我們看法中的瑕疵,就可能很危險。」
📝 考試的時候,我用滾鉛筆得到正確的答案,不代表滾鉛筆就是能得到正確答案的好方法。
◆◆◆
「對不確定未來的模糊期待並沒有幫助。模糊不清的想法,永遠無法證明是錯的。而只有當我們被清楚證明是錯的,我們自己才能不再否認它,而能調整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心理模式——產生關於現實的較清晰圖像。預測、檢測、修正:這是最有把握能夠看得更清楚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