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


作者:Markus Egert, Frank Thadeusz
譯者:宋淑明
出版社:如果出版


在經歷新冠疫情後,現在講到飛機,可能就會想到一群人類擠在狹小的空間,內部的空氣漂著來路不明的病菌(抖.GIF

但實際上,在飛行時會接觸到的細菌和病原體比大家所想得要少很多。

「飛機內微生物群密度最高的地方,明顯是與座椅相連的活動掀板,雖然說是『最高密度』,但是每平方公分三百隻細菌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微生物學家連眉毛都不會皺一下。

每兩至三分鐘,機艙內的空氣就會透過高效率空氣微粒子過濾網(HEPA)進行更新,幾乎能將空氣中的所有病菌都過濾掉。這麼乾淨的空氣只有手術室裡找得到了。」

不過機艙內乾燥的空氣雖然無利於細菌生存,但會導致我們的呼吸道黏膜脫水,這讓病原體容易進入呼吸道,所以長途旅行後會感冒,可能是在離開機艙後才受到感染的。

另外也有美國研究關於流感病毒在人打噴嚏後的擴散方式,結果發現:「和帶原者間隔兩個座椅以上的所有乘客都相當安全,不會遭到傳染。

因為機艙內的空氣流動方式是以每秒一公尺從艙頂灌入,然後在靠窗的座位下方被吸回,因而產生一種由上往下的層流(laminarer strom),前後左右都不會有水平的空氣流動。研究人員在流感季節檢查了十架跨洲的飛機,找尋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十八種常見病原體,但機艙裡一種都沒找到。」

◆◆◆

手機是現代人幾乎朝夕相處、不可或缺的裝置,2017年《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你的手機比馬桶坐墊髒超過十倍〉,讓不少人開始憂心手機的衛生問題。

我對這個標題有點印象,剛搜尋一下,應該是這篇報導。內文提到「手機上的細菌量是大部分馬桶坐墊的十倍」,有趣的是,卻沒講馬桶坐墊的細菌量是多少。

以下節錄書中作者對此報導的看法:

「馬桶坐墊本身的設計,就是要讓它對細菌的吸引力,差不多等同於沙漠對一個快渴死的人的吸引力。表面光滑讓細菌無立足之地,又幾乎不存在任何養分,加上材質防水,所以非常乾燥,完全不是培養細菌的良好處所。

當然,總是會有一些微生物迷路至此。在我們家,此處細菌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分100隻。以專家角度來看,幾乎等於無菌。將這個幾乎無菌的數字乘以十,得出的結果並不足以讓人冒冷汗——每平方公分一千隻細菌仍然是少得可憐,你我胳肢窩裡的微生物派對都比這熱鬧。」

「儘管如此,富特旺根大學還是確切了解一下,於是研究人員用學生和教職人員提供的智慧型手機,總共做了六十個拓本,取樣過程中,手機表面的細菌會被翻印到某種隆起的培養皿。

檢驗結果出人意料之外。我們平均每平方公分找到1.37隻細菌!細菌是公認愛成群結隊,因此手機上那形單影隻的細菌,幾乎要讓人為它一掬同情淚。更棒的是,酒精眼鏡布擦拭過手機表面後,這個微乎其微的微生物數量會再少一百倍。」

細菌少成這樣,根本不用擦也無所謂吧 👀

「義大利也有研究人員做出相似的檢驗結果,100台智慧型手機,平均每平方公分只有0.4~2.1隻細菌。手機螢幕光滑又乾燥,雖然經常拿在手中,但是被擦拭的頻率也很高,所以細菌沒什麼繁殖機會。另外他們也發現,輻射較強的手機測量出來的細菌量比較少。」

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手機上的細菌來自皮膚(接觸手、臉)、黏膜(說話時)、糞便(沒洗的手)、環境(空氣或地上灰塵),雖然有幾種具潛在危險性,但密度都低到不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那則報導最後也說「用柔軟的超纖維布擦拭手機,而光這樣就能去除許多細菌」、「只要記得勤洗手,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只看標題,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手機髒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不過以「讓讀者恐慌印象深刻」這點來說,這篇大概算是很成功的報導吧 😶

比起馬桶坐墊或手機,或許廚房的菜瓜布應該獲得更多關注。

一塊用過的菜瓜布幾乎含有10兆隻細菌(跟人體含有的細菌不相上下),菜瓜布的構造是許多細微的孔洞,因此提供微生物生長和擴張的空間,加上細菌熱愛潮濕的地方,三不五時又有大餐自動送上來,菜渣、肉汁、油漬,根本細菌界的奶與蜜之地。

2017年作者的這項菜瓜布研究引起媒體爭相報導,某些讀者甚至誤以為菜瓜布是家中最危險的汙染物質,作者沒想到這項研究竟會引起大眾恐慌,他原以為這是個可以讓人們更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好點子 ( ˘•ω•˘ )

如果真的對菜瓜布很緊張,對此作者有個簡單的建議:經常替換菜瓜布不就好了?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菲律賓,不意外!?:南漂作家的文化臥底筆記


作者:南漂作家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曾在菲律賓工作過幾年,他在書中分享了一些他觀察、體驗到的菲律賓文化。節錄幾則我覺得很有趣、以前也不曾知道的菲律賓資訊~

★ 菲律賓居民可以合法擁槍(須通過審核取得執照)。隨便走進SM購物中心就可以買到AK47,無論7-11或星巴克都有配槍的警衛。

超訝異,第一次知道這件事 👀

★ 米飯狂熱

菲律賓人非常熱愛米飯,不僅三餐幾乎都吃飯,點心也很多都是米飯類製成的。很多當地餐廳會提供大量米飯,連麥當勞、肯德基等也入境隨俗地在炸雞、漢堡旁邊附上米飯。

2017年曾有一位參議員建議「餐廳應該取消『飯吃到飽』的促銷方案」,因為米飯吃過量有害國民健康。結果遭到國民群起撻伐,臉書和推特都被罵爆,參議員趕緊出來強調自己只是建議而已,大家還是可以繼續吃飯。

大概就像台灣人對手搖飲的熱愛ㄅ 😂

★ 菲律賓料理難以打入國際

雖然料理喜好因人而異,不過作者整理了一些資料來說明這點:

1. 根據英國著名統計網站YouGov 2019年的報告,他們隨機挑選24個國家兩萬五千位國民,前往34個國家進行料理評選,冠軍是義大利菜,緊追在後是中國菜和日本菜。菲律賓料理是第31名。除了菲律賓人自評給超高分以外,其他國家都給菲律賓菜20到40分的超低分,由此可見菲律賓菜在全世界人中的口味是一致認同的爛。

2. 菲律賓的海外餐廳都以呷粗飽為賣點,基本上料理就是又鹹又膩,讓你配大量的米飯一起吃。但菲律賓移工為了省錢,通常傾向自己煮,很少造訪餐廳,於是在自己人少捧場,料理又不合當地人口味的情況下,菲律賓料理便難以發揚光大。

3. 菲律賓食物常用一些外國人不敢嘗試的食材,像是豬血、豬鼻、豬腦袋,或是雞頭、雞爪、鴨仔蛋等等,但即便亞洲國家對這些食材較不排斥,菲律賓料理為求快速,烹調手法常常只是將食材全部混在一起炸或煎,也不講求外觀,結果成品就是黑漆漆的烤魚或是意義不明的燉菜,完全引不起食慾。

其實看到菲律賓料理難吃我還滿意外的,因為我一直覺得亞洲國家都很擅長料理,看來凡事都有例外(幹

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生而為粉,我很幸福:有趣爆棚的粉絲內心話,有「推」的人生最美麗


作者:橫川良明
譯者:葉廷昭
出版社:方智


作者文筆很幽默,對「推」的浮誇讚嘆描寫得很有趣,毫不遮掩地發揚自己對「推/帥哥」的熱愛 😂

「常有人問我,你一個大男人為何喜歡同性的帥哥?(中略)同樣的問題回答久了,我的答覆方式也變得越來越精闢。簡單說,我喜歡欣賞漂亮的人事物。這就好像我們看到四季的變化,也會感動一樣。春天櫻花盛開,冬天白雪皚皚。只要是人,看到極光都會覺得漂亮,與性別無關。我身為一個生理男性,會欣賞帥哥的容貌,也是很自然的事。」

「不認識松田凌的朋友,請先放下這本書,拿起你的手機Google一下。我超喜歡那張帥臉,完全正中我的好球帶。我除了感謝松田凌的父母,也很感謝亞當和夏娃降生以來,松田凌的基因沒有在戰亂、飢荒、天災中消失,這簡直就是奇蹟。」

要感謝的人太多ㄌ(ry

「不知不覺間,我變成一臺貢獻良多的提款機,這世上又多了一個慾念深重的阿宅。不消說,我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平衡的。半澤直樹看到我這副鳥樣,一定會馬上提出財務重整計畫。我的財務狀況差到爆,生活品質卻奇高無比,幸福度簡直不下於丹麥人。」

痛並快樂著 😂

「我們阿宅會定期參加嚴酷的門票爭奪戰,是永不言退的鬥士。能否在這個殘酷的戰場生存下來全靠運氣,所以阿宅平日會多積陰德,盡可能提升自己的運氣。看到迷路的小朋友,我們會護送小朋友前往警局;看到提重物的老人家,我們也會幫忙提東西。

好事做多就不會輕易動怒或說人壞話。對他人親切,情緒自然就會安定,你會發現自己活在一片祥和的世界中。對我這種情緒起伏不定的人來說,這是極大的轉變。

用這種方式教化大眾,世界絕對更加和平,消弭戰爭指日可待。要打造一個幸福和平的世界,需要的不是甘地或德蕾莎修女,而是你喜歡的『推』。」

📢 人人有「推」,世界和平!

「不可否認,『推』的裸體是活生生的藝術品。那挺拔的胸膛、線條分明的腹肌,都是男性才擁有的強韌美感。平常沒機會看到,偶爾露一下有非常大的破壞力。欣賞不該欣賞的東西,阿宅都喜歡這種背德感。

不過,阿宅心中有更深一層的想法,露出面積不是越多越好。比方說,褲管下方露出的腳踝,還有伸懶腰時露出的肚臍,這些都是賣肉賣得少,價值卻很高的最佳典範。我好想開一輛宣傳車,到澀谷宣傳這種觀念,車身上還要印著『小露方為性感』的斗大字樣。」

「自己喜歡的『推』穿很土的衣服,你能不能接受?請容我用一百二十分的音量高呼,拜託盡量穿俗一點的衣服啊!

為了避免傷害我的『推』,這裡就不指名道姓了。總之,我喜歡的某個『推』,平常穿衣服滿土的,T恤上都會印莫名其妙的英文字,旁邊還有羽翼或十字架的圖案。肩膀還開一道拉鍊,領口一帶還有格紋。我很懷疑那是不是他母親買的?經我明查暗訪才發現,原來是本人購入。那瞬間,我對他的好感度猶如股價漲停鎖死。」

「男性粉絲參加男藝人的活動,我認為社會不該對此抱有偏見。畢竟帥哥是世界遺產,敬愛世界遺產是不分性別。」

別人不喜歡你的『推』,又不是在否定你這個人,只是價值觀不同罷了。」

「我希望到了六、七十歲,同樣是一個追星的阿宅。我要穿上喜歡的衣服,跑去參加現場活動,嘴裡嚷嚷著我要升天了,讓別人分不清楚我是在講幹話還是真的要掛了。」

😂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獲利的法則: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作者:吉姆.保羅 , 布南登.莫尼漢
譯者:陳重亨
出版社:今周刊


「我們常常把損失、錯誤、不好、失敗看做同一件事,因此『損失』在日常用語中,被視為負面含義,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在交易市場上,虧損應該被看作是之前說過的燈泡或爛蘋果(生產線一定會有瑕疵品、果園不可能都只有好的蘋果),只是業務的一部分,必須淡定處之。

虧損不見得是錯誤,損失也未必是壞事。就算是一個很好的決策,也可能產生虧損。同樣地,只是根據小道消息做買賣而賺到錢,反倒是件不好的事情,因為你可能因此更加依賴那些不可靠的消息(比方說,密報者可能帶來不正確訊息,或者沒跟你說清楚何時該下車)。」

「沒有什麼神奇公式可以綜合各種基本面資訊,告訴你何時買進、賣出。預期盈餘、本益比、股價淨值比和其他基本面數據的高低,都不能當作買進或賣出股票的明確指示。許多不同的技術分析方法,也一樣不能具體指示買進、賣出時機。這些都只是描述市場狀況的工具。分析就只是個分析,它不會告訴你何時該進、何時該出。」

「要是你在倉位建立後才設定出場點,或者開始調低停損價位以包容更多虧損,或者改變決策時設定的基本面條件,那麼你就是(1)內化虧損,因為你害怕丟臉;(2)賭博,因為你想證明自己是對的;(3)做出群眾模式的交易,因為你做出情緒化的決策。結果,你的虧損會因此比原先願意承擔的還要嚴重得多。」

「要是有人問『市場為什麼漲?』時,他是真的想知道原因嗎?並不是。如果他做多,他是想聽些利多消息以強化自己的觀點,獲得一些良好的自我感覺、慰勞自我。要是他沒做多,也許是做空,那麼他想知道市場為何漲也只是想抬槓,跟市場爭辯,好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市場是錯的。他要的是有個機會可以回答:『這就是原因啊?真是蠢到不行的理由。』他只是想為自己站『錯』邊找理由。」

「參與市場不是為了證明自我,證明自己的對錯(這是想發表看法和簽賭),也不是要找娛樂(尋求刺激、興奮和賭博)。參與市場是為了賺錢,需要制定計劃來執行決策。要是執行得當,在等待買進、賣出條件到來的過程,其實挺無聊的。」

「你要是把自我價值等同於交易輸贏、買賣賺賠和商場失敗,隨之震盪起伏,那麼你的自我必定時時刻刻都處於危險邊緣。把自我價值綁在起落無常,自己難以控制的因素上,一遇到事情就只會想要保護自我,而不知該如何決策以做出適切行動。」

「哲學家兼小說家安·蘭德(Ayn Rand)有一次在電台接受訪問時,被問到槍枝管制法是否違反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中的攜械權利,她回答說:『我不知道。我還沒想過這件事。』她明明白白地坦承不知道,彷彿沒答案、沒意見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她可是二十世紀頂天立地的天才之一,整套哲學體系的建構者,她照樣會說:『我不知道。』

與此相反的是,大多數的我們從電視、報紙、時事通訊和聊天談話中,不管是什麼議題,都能打包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知識立場、看法、意見、觀點和答案。等到有人詢問時,就會像卡帶放進錄音機裡頭,按下播放鍵重複放送。有些人甚至不必等到有人來問,就在聊天談話時自動反芻那些大概只值兩毛錢的意見。」

情緒本身沒什麼好或壞,情緒就只是情緒而已。我們要避免的是情緒化(依據情緒來做決策),而非情緒。」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米奇7號


作者:愛德華.艾希頓
譯者:章晉唯
出版社:寂寞


好看!👍

不過封面上將這本與《極限返航》、《人生複本》相提並論有點... 意義不明 😅 我覺得這本風格更接近《厭世機器人》,只是沒那麼嘴(?

主角米奇是一名普通人類,因為某些苦衷他必須逃離原生星球,但在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情況下,他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去應徵殖民星艦的超級屎缺:消耗工。

消耗工的最大特色就是當事人的意識會定時備份、上傳、保留,死亡後培養槽根據當事人的基因製作出一具新的肉體,再將意識下載進新肉體。總之可以算是長生不死。

所以這項職位就是負責死掉,像是到艦外維修或是暴露於致死的輻射量、藥物實驗白老鼠、體驗星球未知的當地空氣等等,大家一聽米奇竟然是自願跑去應徵的,都覺得他腦子有病 😂

※ 內有劇情雷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學以自用:管他考試升學工作升遷,這次我只為自己而學!


作者:湯姆.范德比爾特
譯者:劉嘉路
出版社:親子天下出版


某一天作者的女兒表示想玩西洋棋,於是作者就去查規則及一些基本步法招式,但他發現自己身為一個外行人就算略懂了,可是要能簡單明瞭教一個小孩理解,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於是他改為聘請一位家教來教女兒,他女兒也學得很開心,後來作者開始帶女兒去參加比賽。

在他女兒比賽期間,作者就跟其他家長在一旁等待、閒聊,作者發現不少家長本身並不怎麼玩西洋棋,而當作者說自己也在學西洋棋,通常只換來不以為然或是帶著調侃的回應。

作者回想起過往,常常孩子們在進行活動時,家長幾乎都是在一旁看著,這點也讓他開始思考:在家長陪伴孩子學習這些課程時,是否也傳達一項很隱諱的教訓——學習是年輕人的事。

在這之後,作者開始進行一項計畫,除了西洋棋外,他還想培養其他興趣!

那要學哪些興趣?首先不能太過困難,像是學中文或是開飛機,或是任何像是在工作的事,作者並不是想為了增進職場能力而學習,他希望這項興趣能讓他長久的投入,並樂在其中。

最後他選擇學習:唱歌、衝浪、素描、製作婚戒(作者:如果在衝浪時遺失戒指,就可以自己做一個了),還有雜耍。這本書紀錄了作者學習這些興趣的心路歷程,雖然讀來有點瑣碎,但作者「不畏懼做一名菜鳥」的精神非常令人欽佩。

「我從自己努力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一件事,我們很難預測學什麼東西可能對自己有用處,以及這麼做會如何改變自己。無法確切知道自己能從中『得到』什麼,正是另一個不去做這件事的理由。」

這真的是一大心魔,我也常會出現「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嗎?」的念頭,超煩 😆 我現在會轉而想:那做了會有什麼損失嗎?不會?那就做吧~ 就算最後無法獲得什麼結果,反正這輩子做那麼多無意義的事了,也不差再多這一件 💩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


作者:約翰.葛雷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把一個非人類物種指為生態多樣性的破壞者實在令人費解。畢竟,人類這種動物本身正是摧毀生態多樣性的主要禍首。」

「巴斯卡(Blaise Pascal):(中略)我總是主張造成人不幸福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得怎麼靜靜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一個富裕程度足以因應生活需求的人,只要懂得怎麼待在家裡享受自己的財富,絕對不會離開家而登船出海或是去攻打某一座堡壘……」

「巴斯卡(Blaise Pascal):『正義就像魅力一樣,也會隨潮流而變。』道德有許多吸引人之處。有什麼能比恆久正義的願景更迷人?然而,正義的願景就像鞋子的款式一樣,會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甚至在個人的一生中也可能改變不只一次。不久以前,道德要求我們延伸帝國勢力來傳播文明,但當今的道德則譴責一切型態的帝國行為。這兩種判斷的互相對立無可調和,但是宣告這兩種道德的人卻都能夠獲得同樣的滿足,也就是一種自以為是的道德優越感。」

「他們要是為自己從事的行為找出了一個理由,又怎麼知道這個理由是促使他們從事這種行為的原因?」

「為了荒謬無稽的理念殺人以及死亡,就是許多人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的方式。把自己和一項理念畫上等號,即可感覺自己受到保護免於死亡。如同受到理念附身的人類,理念也會誕生以及死亡。理念雖然可能存活好幾個世代,但終究還是老話以及消逝。然而,人只要著迷於一項理念,就會成為貝克爾所謂的『活生生的幻象』。把自己和一項稍縱即逝的奇想畫上等號,人即可想像自己不受時間宰制。殺害那些不與自己懷有相同理念的人,他們即可相信自己征服了死亡。」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不對稱陷阱


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大塊文化


「你心中可能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但是動手去做,就會知道。」

「行得通的事情,不可能沒有理性;我所認識,長期在商場上失敗的每個人,都有那個心理障礙,未能理解如果某件愚蠢的事行得通,並且賺錢,那麼它不可能是愚蠢的。」

「對目前的在位者發出了將來會賄賂他們的訊號。」

📝 公務員離職後跑去私人企業就職,再利用擔任公職時所得知的資訊(漏洞)來替企業牟利。

「輕微生病的人,遠比重病的人要多——也預期活得更久和用藥更久——因此製藥公司有聚焦於他們的誘因。」

📝 慢性病是長期飯票。

「一神論宗教,吸引的是拘泥字義和平庸的心智」

「不能包容別人的少數人,能夠掌控和摧毀民主。事實上,這最後會摧毀我們的世界。所以,我們需要對沒有包容心的少數人更沒有包容心。簡單地說,他們違反了白銀法則。在對待缺乏包容異己的薩拉菲主義(它否定其他人『有他們自己的宗教的權利』)時,不允許使用『美國價值』或『西方原則』。西方正處在自殺的過程中。」

📝 他們要求他人要包容他們,他們卻不願包容他人。

不讓步的少數人——不肯讓步的某種少數人——只要占總人口的30、40%,便足以要全部的人口唯他們的偏好是從。

「我們猜想社會道德價值的形成,並不是來自一般人共識的演進。不,那是最不能包容的人造成的,正因為他們的不能包容,而將美德強加在別人身上。」

「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每件事,並不都是因為有理由才發生,但是存活下來的每件事,都是因為有理由才存活的。」

「勇氣是指你為了比你更高一層的存活,犧牲自身的福祉。自私的勇氣不是勇氣。愚蠢的賭徒並沒有表現勇敢的行為,尤其如果他拿別人的錢去冒險或者有家要養的話。」 

「成功人士和真正成功人士的差別,在於真正成功的人對幾乎每一件都說不」

「小傷對你有益,造成不可逆影響的比較大傷害則不然。」

「平常世界呈薄尾,而且影響個人,和整體世界沒有相關性。極端世界則影響許多人。」

📝 在自家浴缸而死的人多於被恐怖份子殺死的人。但在自家浴缸死掉,只有自己會死掉,不會影響數百人,恐攻則相反。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黑天鵝語錄


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
譯者:席玉蘋、趙盛慈
出版社:大塊文化


「拖延,是你的靈魂不想被套牢所做的反抗。」

「書是唯一尚未受到褻瀆腐化的媒體:其他在你眼皮底下的媒體,無一不是在拿廣告操縱你。作者註:在對媒體敬而遠之頗長一段時間後,我慢慢領悟到,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在千方百計(而且手法拙劣)地推銷東西給你。我只信任我的書房。為了炫耀、為了像孔雀開屏般炫示優越感而擁有實體書,是人性弱點的表現,這沒有什麼不對;讓人腐化的是書本以外的商業盤算。」

「解決問題的辦法(總的來看)應該要比問題本身簡單,此乃普世通則。」

「『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這個概念的問題在於,人們所謂的錯誤大都不是錯誤。」

「對於強者,錯誤是一種資訊;對於弱者,錯誤就只是錯誤而已。」

「在衝突中選擇妥協的中間地帶,最有可能出錯。」

「如果數值是正的,以淨值表示;負的就以總額表示。」

「當某個企業老闆公開宣稱『沒什麼好擔心的』,你可以斷言,他心裡一定有很多擔心。」

非線性領域的『科學近似值』之所以無法成立,原因出在這個麻煩的事實:平均的預測值並不等同於一般人的預期。」

📝 平均四呎深的河流,不代表不存在大於四呎的深度。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反脆弱


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大塊文化


「如果你想要變得反脆弱性,那就要將自己置於『喜愛錯誤』的狀況——方法是犯下不計其數的錯誤,接受小小的傷害。」

「控制思想會收到反效果:你越花力氣去控制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到頭來你的觀念將你控制得越牢。」

「許多政府的干預行動和社會政策,最後是傷害弱者,卻鞏固機構。」

「缺少結果(表示此路不通)的知識正是最好的知識。」

「風險存在於未來,不是存在於過去。」

「總結而言,用人為力量壓抑波動的問題,不只在於系統容易變得極為脆弱;在此同時,它不會顯現看得到的風險。此外,務請記住,波動是一種資訊。事實上,這些系統傾向於太過平靜,只顯現微乎其微的變異,但是寂靜無風的風險,卻在表層底下慢慢蓄積。」

「你越常看資料,雜訊(而不是稱作訊號的寶貴部分)越有可能不成比例地提高。」

「負債的人由於自己的脆弱性,預測的精準性需要高出很多。」

「塞內加(Lucius Annaeus Seneca)表示,財務令我們憂慮下檔損失,因此在我們依賴它們的時候,有如一種懲罰。所有的事情都是下檔損失,沒有上檔利益。尤有甚者:人對境遇的依賴——以及境遇而來的情緒反應——會形成一種奴役形式。」

「邁向反脆弱的第一步,是先降低下檔損失,不是提高上檔利益;也就是說,減少暴露在負面『黑天鵝』的機率,並讓自然的反脆弱性自行運作。」

「如果賭徒有最後賠個精光的風險(把每一塊錢都輸回去),那麼他所用策略的『潛在報酬』便完全無關緊要。」

「財富最糟的副作用,是強迫它的受害人交際應酬。」

「不確定性越高,選擇權越有價值。」

「採行試誤法時,理性是指不拒絕顯著優於從前擁有的某樣東西。」

「我們可以從未能得到結果的嘗試,逐步摸索出應該往哪裡去。」

「他們絕對不會告訴你,教育是否在某些地方傷害你。」

「一種觀念會存活下來,並不是因為它比競爭觀念要好,而是因為持有那種觀念的人活了下來!因此,你從祖母學到的智慧,(在經驗上,因此也在科學上)應該遠優於你在商學院課堂上學到的(當然也便宜的多)。」

「當你顯得脆弱,你需要知道的事情,會遠多於當你具有反脆弱性時。」

「在極端世界中,投入少量的金錢在某種東西上,比完全錯過它重要。一位創業投資家告訴我:『由於報償很大,所以你經不起不投資每一樣東西。』」

『沒有證明』並不等於『證明沒有』

「偏愛『穩贏』的事物會帶來脆弱性。」

「你所做的決定主要是根據脆弱性,不是機率。或者再說一遍,你主要是根據脆弱性做決定,不是那麼在意真或假。」

📝 就算直尺刻度不精確,它依然能告訴你身高是否長高。

「當一個人面對變異顯得脆弱,平均數的概念便不重要。」

「反脆弱性的隱形利益是指你可以猜得比隨機要差,最後的表現卻仍然超前。」

「負向知識(什麼事情是不對的、什麼事情行不通)比正向知識(什麼是對的、什麼行得通)面對錯誤更為強固。」

「失敗(和反證)給我們的資訊多於成功和證實。」

「一種技術活得越久,可以預期它會存在越久。」

「誤將『缺乏造成傷害的證明』當作『證明沒有造成傷害』。」

「在非線性的情況下,『有害』或『有利』的簡單說法站不住腳:重要的是劑量的多寡。」

「經常去看醫生,尤其在沒有生命危險的疾病或不舒服的狀況中去看醫生——就像經常取得資訊那樣——是有害的。」

📝 因為很可能短暫或輕微的不適,只是正常的某種身體反應或是單靠本身自癒能力就能復原,但醫生診斷時會將這些不適反應與疾病造成的反應作連結,不管怎樣都會開藥給你,結果這些藥物實際上帶給身體的傷害遠大於益處。

「去治療不會使你死亡的腫瘤,會使你生命縮短,因為化學治療是有毒的。我們對於癌症已有很大的偏執,往整條鏈回頭看,我們犯下稱作肯定後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的邏輯錯誤。就算因為癌症而早死的所有人都長出惡性腫瘤,並不表示所有的惡性腫瘤都會使人因為癌症而死。」

「不需要從各種事件『獲利』才能顯現他們不是冤大頭:只要避免不受那些事件傷害,就已足夠。」

「我有個謙卑的建議:一個人想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但他的投資組合需要裝滿他所說的東西。」

「任何需要大力行銷的東西,不是產品品質不好,就是邪惡的東西。」

書單:
《快樂的意外:現代醫學突破的偶遇》MORTON MEYERS
《美妙的機會,藥物發現史》CLAUDE BOHUON, CLAUDE MONNERET
《笑氣、威爾鋼與立普妥》JIE JACK LI
《亂好》A PERFECT MESS, ABRAHAMSON & FRIED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