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里夏爾德.費里柏(Richard Friebe)
譯者:藍之廷
出版社:商周出版
「所有諸如輻射線、壓力量,壓力因子等等的物質,其對生命作用的好壞都和它們自身無關,其優劣與否取決於劑量。」
◆◆◆
「米諾地爾生髮水(Minoxidil),這少數經科學證實有效的生髮劑與屬於這一類物質——這也是為什麼,在把它按摩進頭皮裡時,可得小心一點,別一次灑太多在那愈發光亮的頭上了。」
◆◆◆
「許多我們認定有益健康的物質之所以健康,其實無關乎其本身是否含有健康的成分,反而和其毒性有關,正是因為此毒性刺激出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反應,其名號便是『毒物興奮效應』。」
◆◆◆
帕拉賽爾斯:「劑量決定毒性。」「藥物、物質,以及所有刺激的好壞都不取決於質,而是量。」
◆◆◆
多布然斯基:「缺少演化的洞見,生物學將失去其意義。」
◆◆◆
「真正有益健康的東西,鮮少源於體外,多是身體自己生產的。但要身體能夠如此,基本上必須先發生有害健康的事情,也就是說,得要有東西發出挑戰、引發壓力,或造成傷害。」
◆◆◆
毒物興奮效應:「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劑量。劑量不僅代表『多少』、也代表『頻率』。」
📝 微量運動沒效果,三天一次的劇烈運動反而較有效果,但如果一天兩次卻又會變得有害。
◆◆◆
「如果將劑量降低,雖然確實必須放棄能夠完全根除腫瘤的目標,但畢竟這個目標的成功率就算在高劑量輻射治療下,也不會高到哪裡去。低劑量輻射治療的效果,反而比高劑量治療更能控制腫瘤、延長患者壽命,且能讓患者享受較高的生命品質。低劑量輻射照射只會造成微小、甚至完全不會造成副作用,因為腫瘤細胞比正常的身體細胞更容易受到影響,且更無法產生毒物興奮效應。在這種低劑量之下,腫瘤不受到極端的壓力,因此也較不會產生使情況惡化的基因突變,除此之外,目前被視為重要的細胞及癌症療法的許多免疫機制會啟動。這些機制不僅在受輻射線照射的位置,而是在全身上下都會被啟動——因此可能能夠順便處理其他微小、還偵測不到的繼發性腫瘤。」
◆◆◆
「長期以來給予患者維生素補充劑的習慣,目前完全不受鼓勵,因為抗氧化劑往往會阻礙藥物對於腫瘤的療效。癌症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C濃度往往之所以如此低,便是因為腫瘤成功從血液中提走維生素C,如此保護它不受自由基以及其氧化過程的傷害。患者在這種情況下攝取維生素C,反而是在助長腫瘤。」
📝 不過注入超高濃度的維生素C,會變成親氧化劑,變得和化學治療一樣有毒。
◆◆◆
「人類及動物對於所有在這個星球上的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對身體有害的合理濃度及劑量都有感應系統,包括酷熱、寒冷、化學物質、壓力、天敵的聲音、味道和其外觀。」「只有對於游離輻射我們毫無知覺,缺乏能夠偵測到它、並往反方向跑的反應。」
「一種解釋似乎以演化進程來說毫無道理的現象,或許專門偵測游離輻射的感官從未有存在的必要性——至少直到人們開始促進和累積放射線物質以前。」
「除了輻射之外,的確也有其它無法感受到的危險物質,但大多都是人造的,也就是說存在的時間不久。或者幾乎不會在大自然中以危險的濃度存在。類似於輻射,兩者都可以解釋為什麼演化進程中並沒有發展出偵測它們的感官。」
◆◆◆
「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不但會釋放出大量的電子,也會中和體內的自由基,但這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正如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用這些由外在介入的抗氧化劑來捕捉自由基,會嚴重干擾體內自身的自由基管理機制。」
「運動所造成的正向效果,在運動員透過保健食品攝取一定劑量的抗氧化劑後,就幾乎完全消失。」
「因為自由基所造成的壓力,會啟動一連串的應激反應,帶來一定份量的身體自製的自由基獵補器、肌肉修復和建造的機制,以及針對身體過快過度酸化的酶促過程等。結果往往是,等過了幾天再做劇烈運動,通常會發現難度減輕了不少。
相反的,若是從外攝取如維生素C或E這樣高劑量的自由基清除劑,那麼這些效應顯然就會銳減,因為這會導致像是『有抗氧化劑需求』這種使體內產生自體抗氧化劑的訊號消失。而自體的抗氧化劑卻往往更有效用,且會是對身體恰到好處的劑量。」
「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讓精細的人體工廠自己製造抗氧化劑更好,也就是要適時給予身體壓力。像是做運動,這肯定比從藥局買來令人作嘔且可能造成傷害的發泡錠,更讓身體舒服。」
◆◆◆
「肌肉收縮會導致名為『葡萄糖運輸蛋白—4』(GLUT-4)的蛋白質在細胞膜中出現。進食過後也會有相同的反應,因為這時胰腺會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會發出訊號,在細胞膜上組裝『葡萄糖運輸蛋白—4』,『葡萄糖運輸蛋白—4』則接著將現有的葡萄糖運送進入細胞。」
「然而,肌肉收縮的當下,身體自然不需要或是只需要少量的胰島素。運動中血液會自然取走糖分,全然不需要胰島素的幫忙,結果導致血糖濃度降低,且胰腺因為不需要提供更多的胰島素,而受到較少的刺激。這對於糖尿病患者自然是極度理想的效果。
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便會發現此現象十分合乎邏輯:不管是完全健康的人的手臂,或是糖尿病患者腳的肌肉,在運動時都會燃燒糖分。胰島素卻只在吃飯後會出現,因此肌肉總是需要獨立於胰島素的機制,透過『葡萄糖運輸蛋白—4』將能夠供給能量的糖吸收進細胞裡。難怪演化進程會發展出這種醣類反應外的機制。」
◆◆◆
遠端梗塞遙控(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使血管收縮的尼古丁,或是簡單地偶爾勒住前臂,或許還有其他更加日常的情況,像是整理花園時因為蹲太久,導致腳『麻掉』的時候。」
📝 讓身體習慣輕微梗塞,等到發生嚴重梗塞時,或許能降低心臟的損傷。
「要是你夠幸運,能在前往醫院的救護車上還有意識,那麼霍西有以下的建議,這位埃森大學醫院的教授說,他本人會『在梗塞時一再要求量血壓』。」
◆◆◆
「對已經罹患、或是曾經罹患腫瘤的患者的建議,和預防腫瘤的建議大同小異。運動對許多癌症患者的生存率,都有戲劇性的效果。此外,最近也出現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攝取及少量醣類的飲食模式,也可能十分有幫助。不僅因為癌細胞主要的養分來源是葡萄糖,癌症末期時,就連健康的身體也愈來愈難使用到糖。而若是改變飲食習慣,使脂質成為主要的能量來源,那麼肝臟便會利用脂質製造酮類。幾乎所有的健康細胞都能夠使用這種能量來源,唯獨癌細胞缺乏這個能力。這雖然看似無關『毒物興奮效應』,但接下來就有關係了:這種飲食模式會促進壓力機制的啟動,健康細胞比起癌細胞更能夠適應、甚至促進健康的反應。人們可以藉由低醣飲食,來實現與禁食類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