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瑪樂.哈德特
譯者:楊玉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皇后鸚嘴魚(Queen Parrotfish)相當於海洋中的除草機,是默默無聞的珊瑚礁防衛者,牠們用鳥喙般的嘴,來咬斷叢生的海草,進而避免海藻生長過快而壓抑了珊瑚。在這個除草過程中,牠們免不了會咬到一些珊瑚,而牠們的腸道會將珊瑚磨成細粉。於是當鸚嘴魚一邊游泳,一邊排出一團團白色的珊瑚塵粉末時,看起來就像飛機飛過高空殘留下的凝結尾。最後,這些被磨成粉末的珊瑚遺骸會被沖上海岸,形成柔軟的海灘。如果你曾坐在熱帶的白色沙灘,那麼你就曾經躺臥在鸚嘴魚的便便中。」
◆◆◆
「在軟甲綱動物,已知有些寄生蟲不只會讓宿主鬧肚子,還有可能造成變性。這是寄生蟲散播子代的手段之一,利用一種叫做『垂直感染』的高效率戰術。」「有些寄生蟲會把自己的幼蟲,產在雌性宿主發育中的卵裡面,讓宿主一代一代的垂直傳染下去。這真是天才(從寄生蟲的觀點)!」
「但是這裡有一個大缺陷,感染雄性端足類的寄生蟲,會走進死巷,因為沒有卵子供寄生蟲傳遞下一代。為了避免血脈驟然中斷,利用垂直感染的寄生蟲往往會施展一個花招:把雄性宿主變為雌性。」
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n):「以能改變宿主性別而聞名,而且不只是把雄性變成雌性。一旦進入一枚受精卵,大量複製的寄生蟲就能強迫這枚卵發育成雌性,讓每一代宿主的性別比率偏斜得更厲害,造成越來越多的雌性。」
◆◆◆
「初步發現暗示,雌性擁有較複雜陰道的物種,可能也是雄性具有較大睪丸的物種。後者正如前面說過的,通常顯示出高度的雜交習性。當雄性和雌性時常進行大量的性交,雌性在交配選擇上,可能就比較沒有控制權。因此,她們很可能仰賴更複雜的陰道,為她們做篩選的工作——在性交過程以及完事後,清除次要的精子,不要讓它們如願碰到卵子。」
像是某些鯨豚類的陰道,「裡面有一堆薄片、皺褶、死巷,以及漏斗,構成一座足以令精子暈頭轉向的迷宮。」
「反觀光譜的另一端,那些只有少數雄性獨佔約會池的物種,可能就不需要這麼複雜的體內雌性防衛機制了;同樣的,大睪丸也沒有必要。從雌性的角度,她只接收來自一個或少數幾個配偶的精子,而非必須從許多雄性當中,挑選出最好的精子。至於那些精子,很可能早就已經來自最健康的雄性,透過壯烈的打鬥被事前篩選了,這些雄性必須有強大的能耐,才可贏得接近雌性的機會。」
◆◆◆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如果一枚卵子被多枚精子穿透,形成所謂的『多精入卵』(polyspermy),對卵子會造成致命的結果。事實上,卵子往往會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但是櫛水母(comb jelly)不同,牠們的很多枚精子都能由進同一枚卵子的外層,來到中央區。然而就在這時,雌原核(female pronucleus,這枚卵子的細胞核)開始行動了。
有時候,它會直接奔向其中一枚精子;其它時候,它則是慢慢在卵子中走一圈,檢查每一枚精子的情況。它可能會中意其中一枚,立刻與之融合;又或是全部檢查一遍,再回頭找先前的某一枚精子,做為最後選擇。這裡要提醒一聲,整個卵子只是一枚細胞喔,所以這個在搜索與做選擇的雌原核,只能算是一個胞器,是細胞的一部分。打個比方,這就像是你的肝臟幫你挑選約會對象一樣。」
◆◆◆
漁業通常是抓魚群中較大尾的魚,一般來說這麼做可以讓小魚有機會長大、繁殖下一代,但這個原則無法一體適用在所有魚種身上。在海洋世界,變性是普遍的繁殖策略,有些魚會先成為雌性,等到體型逐漸變大後,再轉為雄性(或是反過來,先雄性再雌性),在這種情況下,魚群中體型最大的很可能大多是特定的性別,所以如果捕捉這種魚群中的大魚,就會對魚群造成嚴重的性別失衡,每一代的魚群數量就會大幅減少。
針對大魚捕撈的策略,也等於是抓走群體中的優勢大魚,牠們優秀的基因無法留在群體,魚群的後代就會漸漸偏向體型較小的魚,即使人類不抓這些小魚,這些魚也難以抵抗其它的天敵。
◆◆◆
「蝠鱝為何跳躍,海洋生物學界目前還在爭辯中,但是史都華的研究小組已開始解析這個謎團。其中兩個最初的理論,分別主張跳躍是為了擺脫討厭的寄生蟲,或雄魚在向雌魚賣弄,但都說不太通。正如史都華指出的,大家都知道蝠鱝會去拜訪『清潔站』,那裡的小魚兒會熱心幫牠們抓出寄生蟲。再說,他補充道:『只要宿主跳一跳就可以甩掉的寄生蟲,也太遜了吧。』至於跳躍是雄魚的賣弄之舉這個想法,呃,可是雌魚也一樣愛跳啊!」
「史都華目前的理論是,這些跳到空中的怪異舉動,是為了吸引一群同伴。」
「蝠鱝的飛躍拍打,老遠就聽得見,可能有助於前往該海域的蝠鱝找到一起狂歡的伴。一旦集結起來,找配偶就容易得多了,甚至還能挑選最優秀的配偶——雄魚和雌魚的活潑跳躍,可能有助於牠們做抉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