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蒂・萊曼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
「疼痛甚至不是危險訊號通過門閥、進入脊髓的結果所決定:疼痛完全由大腦產生。換言之,疼痛不是大腦偵測到的,而是大腦製造的。如果疼痛要存在,需要我們的覺察意識。」
◆◆◆
「當無意識大腦判定身體有危險時,會有意識地把這判斷轉譯為疼痛。維萊亞奴爾.蘇布拉馬尼安.拉馬錢德朗(V.S.Ramachandran)是卓越的印度裔美籍神經科學家,他曾精湛說明這個現象:『疼痛是對生命體健康的狀態的意見,而不只是受傷的反射回應。』」
📝 就像光線打到視網膜,必須由大腦解碼其意義,我們才能理解眼前所見之物,疼痛也是大腦做出的解釋,並不是一受傷就會自動出現的反應。
◆◆◆
KCNG4基因突變:「這種突變並不會讓(疼痛)門閥完全失效,因此病患仍可感覺到疼痛。但這種突變會讓通道(Kv6.4)有缺陷,這麼一來,會需要更大的刺激(亦即在分娩時的強烈宮縮),才能從末梢送出傷害感受衝動到大腦,讓病人感覺到疼痛。」「這種突變比納維或喬的痛覺不敏感要普遍得多:大約每一百名女性就有一個女性帶有這種遺傳變異。」
◆◆◆
「疼痛既是感覺,更是情緒。」
◆◆◆
「杭特.霍夫曼(Hunter Hoffman)和團隊指出,疼痛能明顯下降不光是因為注意力轉移這項要素,更因為病患願意暫時放下『不願相信』:大腦獲得鼓勵進入遊戲之中,於是注意力轉移了,獎勵就是減少疼痛。」
📝 虛擬實境電動遊戲
「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轉移注意力會阻擋脊髓送來的危險訊號。有趣的是,如果請病患進行記憶任務,同時給予類鴉片阻斷劑納洛酮,那麼轉移注意力的鎮痛效果會降低百分之四十。這顯示,如果我們的注意力從疼痛分散,大腦的藥物櫃就會打開,發放大量的類鴉片藥物,阻擋一波波傷害感受訊號沿著脊髓往上。我幫病人抽血時,會詢問一些病人得動動腦筋想的問題,例如過去的病史、喜歡的度假地點,或者想要飛天魔毯或潛水車——光是這簡單的行為,就表示我知道自己在給予真正的止痛劑。同樣地,我們該鼓勵承受持續性疼痛的人投入一些活動,讓他們從疼痛分散注意力,例如聽聽音樂、閱讀,或和其他人聊天喝杯茶,這麼一來,也讓他們更樂意從事這些活動。」
「切記,別把因果性混淆。發揮效用的並不是安慰劑這種惰性物質,因此我們應該把功勞歸給大腦。我們對於治療的信念,打開了大腦的藥物櫃。這活性成分就是期望。這可以從偽造的階級中清楚看出;安慰劑並不是生而平等。食鹽水注射通常止痛效果優於糖錠,而不令人意外的是,偽手術的止痛程度又比這兩種要好得多。昂貴的安慰劑比便宜的有效。介入方式越是強烈,病人賦予療法的意義就越多,而病人與治療者之間的情誼更深厚,止痛的期望也越高,因此實際的止痛效果也更好。或許正因如此,結合了意義與儀式的親密密集療法通常相當有效。」
「反安慰劑效應極為常見,影響了無數持續性疼痛患者的人生。醫師非常容易觸動反安慰劑效應:『你是高風險病人』、『會痛的話就跟我說』,這樣的句子會讓疼痛更嚴重,也加重焦慮。三言兩語就能帶來強大的影響,負面說法猶如魔鬼氈一樣黏。我們會在漫不經心的情況下,對他人與自己使用反安慰劑效應:『你那生鏽的膝蓋還好嗎?』、『我的背好僵硬』、『我整個人都要散了』。在找醫師之前先上Google查身體狀況,也會導設定我們對疼痛的期望。身為人類,我們大部分時間耳根軟,身體若是感覺到威脅或傷害,負面的文字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言詞引發的焦慮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可能打開疼痛的防洪閥門,而造影顯示,言詞會刺激大腦的疼痛網路。」
「在2018與2019年所發表的一連串報告中,卡普丘克(Ted Kaptchuk)把目前證據與諸多猜測結合起來,聲稱止痛的經驗並非身體痊癒的直接結果,而是大腦體認到痊癒正在發生,或已移除疼痛刺激的過程;大腦認為我們身處危險或受損的假設,會因為由下而上的資訊與線索改變而修正。如果有外來的線索說明我們的疼痛已獲得緩解,那麼止痛效果會更快更強。這或許可以解釋,在特雷西的靜脈點滴實驗中,為何參與者在未知狀況下獲得強力類鴉片藥物時,止痛效果是輕微的,但如果告訴他們輸液仍在持續,止痛效果就強得多。提示不光只是直接的語言暗示:服用藥丸的治療儀式,和有安撫能力與自信的醫師談話,並身處於診所環境,都可促使大腦認為身體的任何改變都能紓解疼痛,而為了把預測誤差縮到最小,大腦會減少疼痛知覺。」
「前扣帶迴皮質會監測從身體送往大腦的感官資訊流,例如撞到的腳趾送來的有害訊號。前扣帶迴皮質持續監視身體的損傷與危險,它自認為是疼痛教授,而不只是個監測者。在額葉皮質的象牙塔中,前扣帶迴皮質不會浪費時間在微不足道的疼痛資訊,例如有害訊號來自何處,而是尋找疼痛的意義。它會在經驗中整合疼痛的身體、情緒與社會元素,例如社會排斥、焦慮與憂鬱。前扣帶迴皮質幫助我們理解,若有人『傷害我們的感受』時,我們確實是受到傷害,也會覺得疼痛。前扣帶迴皮質不光是我們感受到身體疼痛時會啟動,在感受到拒絕的傷害時也會啟動。值得注意的是,止痛藥乙醯胺酚(paracetamol)會減少情緒性疼痛與社會排斥的傷害。造影顯示,乙醯胺酚可以抑制此腦區活動。」
「接納與承諾療法有一項重點,是接納疼痛的立即經驗——成為不帶評斷色彩的觀察者——而不是試著掌控或打敗疼痛。這通常可透過正念來協助,長期能降低反芻思考(亦即持續性的負面思維),以及對於疼痛的強烈反應。」
「多巴胺鼓勵我們尋找獎勵,但重要的是它也會在疼痛刺激停止時釋放,說明紓解疼痛本身也被認為是獎勵。」
「跑了幾小時下來,肌肉累積了大量的乳酸,讓傷害接受器趕到不適,遂對大腦發出有害訊號。
但她預期完賽時有明顯的個人與社會獎勵,於是中腦的腹側被蓋區開始階段性釋放多巴胺。這會促成大腦獎勵迴路的重要結構依核、腹側蒼白球(ventral pallidum)與杏仁核,開始釋放類鴉片(例如腦內啡)。這些腦區也會在感覺到愉悅時釋放類鴉片,不光是預期愉悅時釋放。類鴉片最後會抑制來自凱蒂腿部的有害訊號,阻擋通常會導致疼痛的訊號。人體中有一種很合理且常見的基因突變,會產生大量階段性釋放的多巴胺,之後在接觸到疼痛的刺激時也會釋放大量類鴉片。」
「前扣帶迴皮質會產生身體疼痛的知覺,並把情緒、認知與感覺整合,設法釐清疼痛的意義。」
「你知道嗎,在1980年代晚期之前,寶寶感覺不到痛是廣為接受的概念……寶寶在接受手術時是沒有用止痛藥的。更嚴重的是,他們會被給予神經肌肉阻斷劑,但沒有止痛藥,因此寶寶會麻痺,卻還是有意識,仍會感覺到痛。」
「事實是:絕大多數的下背痛案例並非永久性的組織傷害所造成,而下背痛與組織傷害的證據之間關係薄弱。有些人可能嚴重疼痛,但掃描後卻看不出端倪;同樣地,許多健健康康、感覺不到疼痛的人,卻在掃描後發現不太妙。事實上,二十多歲未感到疼痛的人進行『椎間盤退化』的掃描時,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有退化徵象,而八十多歲未感到疼痛的人則是百分之九十六有退化徵象。這是會隨著年齡而增加的無害改變,就和皺紋一樣,在醫學上不重要。然而,多數的長期下背痛案例是因為大腦過度防護,想保護健康的脊椎。這不表示疼痛不可怕或不真實;只是,疼痛已經寫在我們的大腦。相信疼痛等同於傷害,顯然會讓疼痛雪上加霜,而提供知識、信心與希望的治療能帶來療效。」#認知功能療法 CFT
「類鴉片藥物對於短期疼痛而言是很好的藥物,我也在急診室與手術恢復室中,見識過無數次類鴉片藥物的神奇功效,不過類鴉片藥物對於持續性疼痛的效果就失色許多。以長期肌肉骨骼疼痛來說(例如下背痛與骨關節炎),最好的藥物就是乙醯胺酚等一般止痛劑。」
「……病患會對類鴉片藥物發展出耐受度,這麼一來,藥物就越來越無效,因為身體的類鴉片受體變得去敏感化,因此需要更多的劑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止痛效果。」
「長期服用類鴉片藥物,會很弔詭地增加疼痛敏感度,稱為類鴉片藥物痛覺過敏(opioid hyperalgesia)。」
「我們都經歷過短期疼痛的發炎效應;感冒時,皮膚與軟組織會對疼痛敏感。最古老的止痛藥(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最好的止痛藥)為消炎藥是其來有自的,因為這些消炎藥能抑制發炎困境的幾種要素。」
「短期發炎就像國家有效率的軍隊對入侵者的反應。長期壓力則是軍隊掌握太多權力,開始讓這國家變成過度警覺、動輒得咎的警察國家。」
「當危險訊號從背部肌肉抵達你的大腦時,大腦決定產生疼痛。由於疼痛是新的、尖銳、相當嚴重,你會想,到底怎麼回事?椎間盤滑出?神經受壓迫?我傷了脊椎嗎?因為你擔心這可能是嚴重或永久傷害,於是你高度注意從受傷肌肉區傳來的訊息,這麼一來會累積壓力,讓疼痛經驗更嚴重。每當你走路或站立時,你會預期劇痛襲來。你的大腦開始把背部正常的肌肉活動詮釋為疼痛。你相信自己的下背部容易受傷,需要保護,而這樣的信念強化了疼痛迴路,於是惡性循環的漩渦讓你對背部的整體觀感更糟(我的背要斷了!)。當你自己或別人確認你的背部變得多糟糕時,這些大腦迴路與負面的神經標記都被強化。持續性疼痛的假警報,促使我們做出會導致疼痛更嚴重的行為,實在相當諷刺,令人沮喪。在受傷之後,短暫休息一段時間是合理的,但有大量證據顯示,長期不動會讓疼痛惡化,對身體系統來說是災難。」
「從許多層面來看,持續性疼痛是『習得』的疼痛。」
「我們的期望會深深影響痛覺,但真正有趣的是,參與者多麼容易『習得』疼痛。如果參與者預期會有高度的疼痛,也接受高度疼痛,下一次接受到相同刺激時會感覺到更疼痛。不過,如果他們預期高度的疼痛,但收到的是較低的刺激,那麼他們感知到的疼痛沒有消失,而是維持相同。在自證預言的放大螺旋(amplifying spiral)中,我們預期越多疼痛,大腦就會產生更多疼痛,讓我們預期下一次有更多疼痛,以此類推。人類很容易有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偏好能強化我們信念的資訊。」
「大腦認為我們哪裡受傷,我們就會覺得哪裡疼痛,然而,那未必是真正的受傷之處。因此,疼痛是大腦創造出來的,並投射到身體部位。我們都有幻肢;只不過,我們有實際的身體部位剛好在那。拉馬錢德郎主張,我們『全身都是幻影,那幻影是大腦純粹出於便利而建立的。』我們的『身體印象』是在大腦中構成,並投射到身體上。關鍵在於,這和我們的實體身體彼此獨立。」#感官小人 sensory homunculus
「溫和的運動經過日積月累,會是最好的止痛藥之一。運動可以打開身體的藥櫃,釋出消炎止痛分子,壓抑送上大腦的危險訊號,協助療癒身體組織,並予以滋養。」
「首先,找個可以放鬆的地方坐下或躺下,再閉上眼睛與嘴。以鼻子慢慢深呼吸五分鐘,讓腹部外擴,暫停一秒,之後以更長的七秒鐘緩緩吐氣。在吸氣時,應該只有腹部會動。剛開始練這種技巧可能會覺得有點難,但很容易學會。關鍵在於要規律行動——或許每回做個十到十五次呼吸,一天做到三到五回。許多研究顯示,這樣可以減壓、舒緩發炎與持續性疼痛。」
「改變大腦所處的身體、心理或社會脈絡看似平凡之舉,卻能培養安全感,送出源源不絕的『好消息』到大腦的疼痛系統,因此常能紓解疼痛。想像一下大腦裡有一套刻度:在大腦的其中一邊放置安全與安全感的證據,另一邊則是放滿了壓力與威脅的所有可得證據。疼痛是把量表的指針指向後者。越增加大腦的安全感(例如透過運動)或減壓(遠離心靈、社交或發炎壓力源),大腦疼痛系統就會越平靜。」
「如果不理解一套系統,就無法予以重建。以人人可懂的方式,理解疼痛如何運作,是與疼痛共處與紓解疼痛所必須的。這是通往痊癒的路線圖。對於承受持續性疼痛的人而言,疼痛教育可能比藥物更有力。」
◆◆◆
「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轉移注意力會阻擋脊髓送來的危險訊號。有趣的是,如果請病患進行記憶任務,同時給予類鴉片阻斷劑納洛酮,那麼轉移注意力的鎮痛效果會降低百分之四十。這顯示,如果我們的注意力從疼痛分散,大腦的藥物櫃就會打開,發放大量的類鴉片藥物,阻擋一波波傷害感受訊號沿著脊髓往上。我幫病人抽血時,會詢問一些病人得動動腦筋想的問題,例如過去的病史、喜歡的度假地點,或者想要飛天魔毯或潛水車——光是這簡單的行為,就表示我知道自己在給予真正的止痛劑。同樣地,我們該鼓勵承受持續性疼痛的人投入一些活動,讓他們從疼痛分散注意力,例如聽聽音樂、閱讀,或和其他人聊天喝杯茶,這麼一來,也讓他們更樂意從事這些活動。」
◆◆◆
「切記,別把因果性混淆。發揮效用的並不是安慰劑這種惰性物質,因此我們應該把功勞歸給大腦。我們對於治療的信念,打開了大腦的藥物櫃。這活性成分就是期望。這可以從偽造的階級中清楚看出;安慰劑並不是生而平等。食鹽水注射通常止痛效果優於糖錠,而不令人意外的是,偽手術的止痛程度又比這兩種要好得多。昂貴的安慰劑比便宜的有效。介入方式越是強烈,病人賦予療法的意義就越多,而病人與治療者之間的情誼更深厚,止痛的期望也越高,因此實際的止痛效果也更好。或許正因如此,結合了意義與儀式的親密密集療法通常相當有效。」
◆◆◆
「反安慰劑效應極為常見,影響了無數持續性疼痛患者的人生。醫師非常容易觸動反安慰劑效應:『你是高風險病人』、『會痛的話就跟我說』,這樣的句子會讓疼痛更嚴重,也加重焦慮。三言兩語就能帶來強大的影響,負面說法猶如魔鬼氈一樣黏。我們會在漫不經心的情況下,對他人與自己使用反安慰劑效應:『你那生鏽的膝蓋還好嗎?』、『我的背好僵硬』、『我整個人都要散了』。在找醫師之前先上Google查身體狀況,也會導設定我們對疼痛的期望。身為人類,我們大部分時間耳根軟,身體若是感覺到威脅或傷害,負面的文字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言詞引發的焦慮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可能打開疼痛的防洪閥門,而造影顯示,言詞會刺激大腦的疼痛網路。」
◆◆◆
「在2018與2019年所發表的一連串報告中,卡普丘克(Ted Kaptchuk)把目前證據與諸多猜測結合起來,聲稱止痛的經驗並非身體痊癒的直接結果,而是大腦體認到痊癒正在發生,或已移除疼痛刺激的過程;大腦認為我們身處危險或受損的假設,會因為由下而上的資訊與線索改變而修正。如果有外來的線索說明我們的疼痛已獲得緩解,那麼止痛效果會更快更強。這或許可以解釋,在特雷西的靜脈點滴實驗中,為何參與者在未知狀況下獲得強力類鴉片藥物時,止痛效果是輕微的,但如果告訴他們輸液仍在持續,止痛效果就強得多。提示不光只是直接的語言暗示:服用藥丸的治療儀式,和有安撫能力與自信的醫師談話,並身處於診所環境,都可促使大腦認為身體的任何改變都能紓解疼痛,而為了把預測誤差縮到最小,大腦會減少疼痛知覺。」
◆◆◆
「前扣帶迴皮質會監測從身體送往大腦的感官資訊流,例如撞到的腳趾送來的有害訊號。前扣帶迴皮質持續監視身體的損傷與危險,它自認為是疼痛教授,而不只是個監測者。在額葉皮質的象牙塔中,前扣帶迴皮質不會浪費時間在微不足道的疼痛資訊,例如有害訊號來自何處,而是尋找疼痛的意義。它會在經驗中整合疼痛的身體、情緒與社會元素,例如社會排斥、焦慮與憂鬱。前扣帶迴皮質幫助我們理解,若有人『傷害我們的感受』時,我們確實是受到傷害,也會覺得疼痛。前扣帶迴皮質不光是我們感受到身體疼痛時會啟動,在感受到拒絕的傷害時也會啟動。值得注意的是,止痛藥乙醯胺酚(paracetamol)會減少情緒性疼痛與社會排斥的傷害。造影顯示,乙醯胺酚可以抑制此腦區活動。」
◆◆◆
「接納與承諾療法有一項重點,是接納疼痛的立即經驗——成為不帶評斷色彩的觀察者——而不是試著掌控或打敗疼痛。這通常可透過正念來協助,長期能降低反芻思考(亦即持續性的負面思維),以及對於疼痛的強烈反應。」
◆◆◆
「多巴胺鼓勵我們尋找獎勵,但重要的是它也會在疼痛刺激停止時釋放,說明紓解疼痛本身也被認為是獎勵。」
◆◆◆
「跑了幾小時下來,肌肉累積了大量的乳酸,讓傷害接受器趕到不適,遂對大腦發出有害訊號。
但她預期完賽時有明顯的個人與社會獎勵,於是中腦的腹側被蓋區開始階段性釋放多巴胺。這會促成大腦獎勵迴路的重要結構依核、腹側蒼白球(ventral pallidum)與杏仁核,開始釋放類鴉片(例如腦內啡)。這些腦區也會在感覺到愉悅時釋放類鴉片,不光是預期愉悅時釋放。類鴉片最後會抑制來自凱蒂腿部的有害訊號,阻擋通常會導致疼痛的訊號。人體中有一種很合理且常見的基因突變,會產生大量階段性釋放的多巴胺,之後在接觸到疼痛的刺激時也會釋放大量類鴉片。」
◆◆◆
「前扣帶迴皮質會產生身體疼痛的知覺,並把情緒、認知與感覺整合,設法釐清疼痛的意義。」
◆◆◆
「你知道嗎,在1980年代晚期之前,寶寶感覺不到痛是廣為接受的概念……寶寶在接受手術時是沒有用止痛藥的。更嚴重的是,他們會被給予神經肌肉阻斷劑,但沒有止痛藥,因此寶寶會麻痺,卻還是有意識,仍會感覺到痛。」
◆◆◆
「事實是:絕大多數的下背痛案例並非永久性的組織傷害所造成,而下背痛與組織傷害的證據之間關係薄弱。有些人可能嚴重疼痛,但掃描後卻看不出端倪;同樣地,許多健健康康、感覺不到疼痛的人,卻在掃描後發現不太妙。事實上,二十多歲未感到疼痛的人進行『椎間盤退化』的掃描時,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有退化徵象,而八十多歲未感到疼痛的人則是百分之九十六有退化徵象。這是會隨著年齡而增加的無害改變,就和皺紋一樣,在醫學上不重要。然而,多數的長期下背痛案例是因為大腦過度防護,想保護健康的脊椎。這不表示疼痛不可怕或不真實;只是,疼痛已經寫在我們的大腦。相信疼痛等同於傷害,顯然會讓疼痛雪上加霜,而提供知識、信心與希望的治療能帶來療效。」#認知功能療法 CFT
◆◆◆
「類鴉片藥物對於短期疼痛而言是很好的藥物,我也在急診室與手術恢復室中,見識過無數次類鴉片藥物的神奇功效,不過類鴉片藥物對於持續性疼痛的效果就失色許多。以長期肌肉骨骼疼痛來說(例如下背痛與骨關節炎),最好的藥物就是乙醯胺酚等一般止痛劑。」
◆◆◆
「……病患會對類鴉片藥物發展出耐受度,這麼一來,藥物就越來越無效,因為身體的類鴉片受體變得去敏感化,因此需要更多的劑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止痛效果。」
◆◆◆
「長期服用類鴉片藥物,會很弔詭地增加疼痛敏感度,稱為類鴉片藥物痛覺過敏(opioid hyperalgesia)。」
◆◆◆
「我們都經歷過短期疼痛的發炎效應;感冒時,皮膚與軟組織會對疼痛敏感。最古老的止痛藥(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最好的止痛藥)為消炎藥是其來有自的,因為這些消炎藥能抑制發炎困境的幾種要素。」
◆◆◆
「短期發炎就像國家有效率的軍隊對入侵者的反應。長期壓力則是軍隊掌握太多權力,開始讓這國家變成過度警覺、動輒得咎的警察國家。」
◆◆◆
「當危險訊號從背部肌肉抵達你的大腦時,大腦決定產生疼痛。由於疼痛是新的、尖銳、相當嚴重,你會想,到底怎麼回事?椎間盤滑出?神經受壓迫?我傷了脊椎嗎?因為你擔心這可能是嚴重或永久傷害,於是你高度注意從受傷肌肉區傳來的訊息,這麼一來會累積壓力,讓疼痛經驗更嚴重。每當你走路或站立時,你會預期劇痛襲來。你的大腦開始把背部正常的肌肉活動詮釋為疼痛。你相信自己的下背部容易受傷,需要保護,而這樣的信念強化了疼痛迴路,於是惡性循環的漩渦讓你對背部的整體觀感更糟(我的背要斷了!)。當你自己或別人確認你的背部變得多糟糕時,這些大腦迴路與負面的神經標記都被強化。持續性疼痛的假警報,促使我們做出會導致疼痛更嚴重的行為,實在相當諷刺,令人沮喪。在受傷之後,短暫休息一段時間是合理的,但有大量證據顯示,長期不動會讓疼痛惡化,對身體系統來說是災難。」
◆◆◆
「從許多層面來看,持續性疼痛是『習得』的疼痛。」
◆◆◆
「我們的期望會深深影響痛覺,但真正有趣的是,參與者多麼容易『習得』疼痛。如果參與者預期會有高度的疼痛,也接受高度疼痛,下一次接受到相同刺激時會感覺到更疼痛。不過,如果他們預期高度的疼痛,但收到的是較低的刺激,那麼他們感知到的疼痛沒有消失,而是維持相同。在自證預言的放大螺旋(amplifying spiral)中,我們預期越多疼痛,大腦就會產生更多疼痛,讓我們預期下一次有更多疼痛,以此類推。人類很容易有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偏好能強化我們信念的資訊。」
◆◆◆
「大腦認為我們哪裡受傷,我們就會覺得哪裡疼痛,然而,那未必是真正的受傷之處。因此,疼痛是大腦創造出來的,並投射到身體部位。我們都有幻肢;只不過,我們有實際的身體部位剛好在那。拉馬錢德郎主張,我們『全身都是幻影,那幻影是大腦純粹出於便利而建立的。』我們的『身體印象』是在大腦中構成,並投射到身體上。關鍵在於,這和我們的實體身體彼此獨立。」#感官小人 sensory homunculus
◆◆◆
「溫和的運動經過日積月累,會是最好的止痛藥之一。運動可以打開身體的藥櫃,釋出消炎止痛分子,壓抑送上大腦的危險訊號,協助療癒身體組織,並予以滋養。」
◆◆◆
「首先,找個可以放鬆的地方坐下或躺下,再閉上眼睛與嘴。以鼻子慢慢深呼吸五分鐘,讓腹部外擴,暫停一秒,之後以更長的七秒鐘緩緩吐氣。在吸氣時,應該只有腹部會動。剛開始練這種技巧可能會覺得有點難,但很容易學會。關鍵在於要規律行動——或許每回做個十到十五次呼吸,一天做到三到五回。許多研究顯示,這樣可以減壓、舒緩發炎與持續性疼痛。」
◆◆◆
「改變大腦所處的身體、心理或社會脈絡看似平凡之舉,卻能培養安全感,送出源源不絕的『好消息』到大腦的疼痛系統,因此常能紓解疼痛。想像一下大腦裡有一套刻度:在大腦的其中一邊放置安全與安全感的證據,另一邊則是放滿了壓力與威脅的所有可得證據。疼痛是把量表的指針指向後者。越增加大腦的安全感(例如透過運動)或減壓(遠離心靈、社交或發炎壓力源),大腦疼痛系統就會越平靜。」
◆◆◆
「如果不理解一套系統,就無法予以重建。以人人可懂的方式,理解疼痛如何運作,是與疼痛共處與紓解疼痛所必須的。這是通往痊癒的路線圖。對於承受持續性疼痛的人而言,疼痛教育可能比藥物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