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派翠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
譯者:郭雅琳、陳思穎、溫澤元
出版社:行路
「我有點介意搭到比較舊的型號,這需要擔心嗎?」
「如果你擔心的是機艙內裝、舊世代引擎排放微粒,儘管去抱怨吧。不過,如果你介意的是發生意外事故的機率,相關數據顯示,服役時間和安全程度其實沒有多少關聯。客機本來就設計成使用期限很長,幾乎是永久(所以飛機才會這麼貴),一架噴射機服役達三十年以上,是很常見的事。」
「飛機『退役』是個很暧昧的詞。飛機之所以被賣掉、交易、封存,不是因為太舊了快壞掉,而是因為缺少經濟效益,這不一定跟製造日期有關。例如,達美和美國航空便棄 MD-11不用,卻留下機齡老上許多的MD-80跟767,而且計畫繼續使用很多年。飛機會為了特定角色和市場而調整,在賺不賺錢之間維持搖搖欲墜的平衡,支出和收入的百分比差距相當微小、不斷浮動,所以績效差就代表銷售額會迅速下降。對另一間航空公司而言,由於成本、路線、需求都不同,同樣一架飛機或許反而可以賺錢。」
◆◆◆
「我老是看到機師手上戴著精細的表,那是做什麼用的?還有,你們一直隨身攜帶沉甸甸的黑色行李袋,那裡面放了什麼?」
「戴表是為了看時間。機師必須戴手表,當做機上時鐘的備用,不過最多只會用到秒針,不需要更花俏的功能。也有的機師比較愛戴精緻價昂的手表,那是他家的事。我的瑞士軍表戴了十五年,一樣運作良好。」
「那些黑色行李袋是一座圖書館,放著好幾本皮革封面的資料夾,裡頭塞滿各式指南,包括數百頁地圖、圖表、進場步驟、機場平面圖,還有其他晦澀難懂的技術資料。此外還放了幾本書,像是航機操作手冊、一般航務手冊;另外也有耳機、備用的檢查表、快速參考卡、手電筒、種類繁雜的隨身物品(我的包括便利貼、筆、耳塞、一大包溼紙巾。無線電和其他駕駛艙儀器顯示螢幕老是髒得要命,紙巾是拿來擦掉上面的灰塵、碎屑跟油汙的)。」
「不過,你以後會愈來愈少看到這些行李袋,因為航空公司正著手把那些厚厚的手冊數位化,叫做『無紙座艙』。」
「改用電子手冊是我多年來聽過最棒的點子,不為別的,正是因為如此一來,大部分機師便可免於不斷更新、改寫手冊,這差事既麻煩又累人。偏偏每個月通常要修改上百次手冊內容,一旦進場或離場流程多加一丁點細節,砰!就要拿掉十八頁,換上新的。要是修訂幅度特別大,說不定還得花兩個小時以上才能改完」。
「要是副機長打翻無糖可樂,潑到iPad上,或是把iPad掉在地上,那怎麼辦?莫急莫慌莫害怕,那些手冊只是參考資料,不是『不照做就會死』的指南。再說,機上一定會有至少兩台設備,真正要緊的內容也會保留紙本。」
◆◆◆
「飛行途中,假如碰到奇怪或心態叵測的乘客想開某扇門,他們辦得到嗎?」
「你絕對無法——我再重複一次,絕對無法——在航行中打開飛機機門,或是緊急逃生艙口。原因很簡單,因為機艙內的壓力太大,門根本開不了。」
「幾乎所有飛機機門都是向內開,有一些會向上往天花板收起,有些則是向外轉開,但這些方式都還是要先往內開才行,而讓門保持緊閉的艙壓,是大到連肌肉最發達的人類都拿它沒辦法的。」「想打開機門,你需要一個油壓千斤頂,但美國安全運輸管理局才不會讓你帶它上飛機。」
「不過在地面時情況就不同了——就像大家希望的那樣,這讓人員得以疏散逃難。飛機還在滑行時,如果你去拉門,門是打得開的,還會啟動機門的緊急逃生滑梯。」
「飛機靠近登機門的時候,你可能會聽到機組人員宣布:『門改為手動控制』或『解除門鎖』,這是為了撤銷自動啟用逃生滑梯的功能。這些滑梯開展的力道足以殺死人,你也不會希望滑梯滾動到登機橋上,或卡進冷藏食勤車中。」
◆◆◆
「(降落後)鼓掌會冒犯或侮辱機組人員嗎?絕對不會。鼓掌絕對不是在評斷降落狀況,也不是要給駕駛的技術打分數。乘客鼓掌,也不是因為逃出地心引力的魔掌、好不容易活下來而鬆一口氣,即使神經最緊繃的旅客也沒這麼悲觀。其實我不必多說,鼓掌的理由不言自明,也不需要太認真以對。不過就是大家嬉鬧一下,用這方式結束航程對我來說,是非常和氣、富有人情味的。」
◆◆◆
「另一個現在已很少見的現象,是旅客到駕駛艙拜訪機師。大家似乎認為拜訪駕駛艙會違反安全規定,其實不然。飛機還在飛的時候當然不行,但起飛前或落地後,我們都很歡迎乘客順道拜訪(當然要先詢問過空服人員)。小孩子有時會把父母拖來駕駛艙,參觀艙內環境,或是坐在機師的位子上拍張照,不過大人很少自己前來造訪,真是太可惜了。容易緊張的乘客若跟組員碰個面,會很有幫助。有人好奇我們工作的這個古怪小環境,也令很多機長深感榮幸。」
◆◆◆
「直飛航班(Direct fight):理論上,直飛航班的意思,是指整個航程使用的班機號碼都是同一個,而不是指飛機是否有中途停靠。這個詞源自早期班機飛行於主要城市之間時,飛機會在中途降落停靠,有時是停靠好幾個地方。當乘客問及航班是否『直飛』,航空公司大部分員工都十分清楚,他們其實是在問有沒有中途停靠,但其實乘客預訂機票時就能知道答案。」
「不停站(Nonstop):這才是中途不停的航班。」
◆◆◆
「亂流嚇死我了。那不是真的很危險?」
「機師遇到亂流,通常想的是該怎麼處理比較方便,而不會視之為安全問題。飛機為求飛得更順暢而改變高度,主要是為了乘客的舒適著想,機師不會擔心機翼解體,只是想讓乘客保持放鬆,讓大家的咖啡待在該待的地方。飛機本身就設計得足以承受巨大的力量,還必須符合正負過載的重力限制,因此最常搭飛機的人(或機師)飛一輩子,也遇不到強到足以造成引擎移位、折斷翼梁的亂流。」
「我還記得某天晚上飛往歐洲時,飛越大西洋的半路上,遇到激烈得不尋常的氣流,就是茶餘飯後大家會提起的那種。」「在亂流最猛烈之際,我聽著碗盤碰撞聲,想起一封電子郵件。來信的讀者問我,這種時候飛機在空中會偏移多少:飛機上下左右晃動的幅度,實際上到底是幾英尺?於是我密切注意高度表,結果發現,每個方向都偏移不超過四十英尺,大半時候都是十幾二十英尺,航向(就是鼻子所指的方向)偏移則完全探測不到。我猜有些乘客不這麼覺得,他們甚至會把亂流的劇烈程度高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我們兩秒內就掉了差不多三千英尺!』」
◆◆◆
在911事件後,各地的機場都提高了保全規格,但作者認為很多安檢手法既荒謬又沒有意義。
「光是在美國,每天就有高達兩百萬名搭乘飛機的旅客。連在安檢做得滴水不漏的監獄,獄卒都揪不出偷渡刀子的囚犯了,更不要說在人潮洶湧的機場航廈内,安檢人員要剷除各種想像得到的武器。」
「安檢人員在我們的行李中翻找那些根本無害的物品:美工雕刻刀、剪刀,還有螺絲起子。何況連小孩子都知道,任何東西都可能變成致命武器,像是原子筆或頭等艙內破掉的盤子。」
另外,「擋下恐怖分子不讓他們上飛機,根本不是機場安檢人員的工作,但我們拒絕承認這件事。這工作應由政府機關與執法單位來執行。」
「情況為何會演變成現在這樣,大概是下列幾種有趣的現象所造成:保守的政策、充斥的恐慌,以及令人費解的人性──只要標榜『安檢』,無論手段多麽不合邏輯、有多不便、多沒道理,民眾都願意接受。我們因為太過害怕,所以被唬住了,那些根本不是安檢,僅僅是浩大的場面。」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為了改善機場的安檢過程提出了一項計畫:「將乘客依照風險等級分成三組,再各自掃描檢測。」「第一類的旅客只需檢查行李;第二類的旅客會受到更仔細的觀察;而適用於第三類乘客的安檢流程,會像現在TSA所執行的那樣,更為繁瑣嚴謹。」
「這個方式不盡完善——跟很多人一樣,我聽到『生物特徵』與『包含許多個人資料的檔案』時,不免有點緊張——但為了讓機場回歸正常,這大概是現在最適合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