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超無厘頭經濟學


作者:佐久良剛
譯者:陳朕疆
出版社:世茂


「綜合性考慮價格和滿足感再做判斷。用現在的話來說,『選擇CP值最高的選項』就是所謂的『效用最大化』。」

◆◆◆

「與其說外匯是賭博性很高的投資,不如說外匯就是賭博。」

◆◆◆

「基本上,要是有人默默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好幾年,通常不會把這個人士視為『玩股票的人』。抱著長期持有的覺悟而持有股票的人們,幾乎不會顯露出他們有在玩股票的氣息,他們就和沒有在玩股票的人一樣,靜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因為周圍那些『玩股票的人』會常常談論股票的話題,寫一堆股票的文章,所以才會知道他們是『玩股票的人』。若是如此,我們所知道的『玩股票的人』,其實都只是些會短期買賣的人們。他們並不是預測『公司的未來性』,而是『其他買家(賣家)會怎麼做』。所以毫無疑問,這和虛擬貨幣與外匯一樣是投機行為。」

「用隨便的心態想著要靠『股票與外匯賺錢』,就和用隨便的心態想著『我要贏過麥克.泰森(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拿到獎金』一樣,成功機率幾乎等於零。就算用認真心態參加比賽,機率也是零。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些只看過『教你如何賺錢』這類書與某些投資部落格的初學者,會覺得自己贏得過那些操作著世界最強電腦的金融工程天才,或者是手上握有內線消息、幾乎走在法律邊緣、由東大畢業的投資家成立的基金呢?」

「持有股票、外幣、虛擬貨幣時,就像是持有賽馬券,賽馬卻一直在跑道上奔跑沒有停下來。連續二十四小時(或者說在市場交易時間內)的互相追逐,比賽卻一直沒有結果。這樣一來,那些小股東們當然也不可能平靜下來。基本上,只有那些完全不需要讀『經濟學入門』『教你如何賺錢』的有錢人,才不會被市場波動影響。」

「一般人以為股票、基金是投資,但如果讓初學者來玩,仍會變成投機而蒙受損失。所以這些投資工具也不是能推薦給一般人的選項。那麼為什麼『經濟學入門』『教你如何賺錢』等這類教你賺錢的的部落格作者們,都建議讀者要投資呢?我有時會想,他們的目的該不會是要讓更多比自己還弱的人進入市場吧。」

「一般人參加聯誼時,也會邀長得比自己醜的人參加。『鼓勵投資』或許就隱含這樣的心理。特別是虛擬貨幣的研討會,我認為主辦者或多或少……應該都是以此為目的而舉辦研討會。」

◆◆◆

「景氣指標很重要,但指標本身並不代表景氣。歸根究柢,所謂的景氣,指的仍是所有人不知不覺中,隱約感覺到的氣氛。」

📝 主觀感受。

◆◆◆

「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就是將一定期間內的附加價值全部加起來後,得到的合計金額。」「附加價值是指:某個商品(或是服務)之原料價格與販售價格的差異」,以偶像活動來舉例:

「特別是還沒很紅的地下偶像,在演唱會之後一定會有物販時間。而地下偶像的物販活動中,主要商品不是CD或寫真集,而是拍立得。」「拍立得是一種可以讓剛拍下來的照片馬上顯影的相機。御宅……我是說客人們只要購買『拍立得券』,就可以和喜歡的偶像合照。」

「不過這個拍立得機制還隱含著一層意義。對粉絲來說,重要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等待照片顯影的這段時間內,可以和偶像聊天。」

「一張拍立得券差不多是一千日圓,不過說到拍立得的原材料費,頂多也就是底片而已,一張大概一百日圓。這表示拍立得券『能和偶像拍照和聊天』的附加價值高達九百日圓。也就是說,產品價格中,有九成是附加價值。」

「由此可以看出,『照著食譜將麵包疊成漢堡』這項簡單的工作不會增加多少附加價值。不過,『只有這個人才做得到』的技術、稀有性、特殊性等等,卻能大幅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再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我的幾本著作有幸能翻譯成簡體中文在中國出版,但當地出版社完全沒有支付版稅給我。明明簽了合約,也正式在中國的書店與amazon.cn發售了,但幾年下來,當地的出版社完全沒有和我們聯絡。雖然我有收到來自中國粉絲的信,卻未曾收到一塊錢的版稅(淚)。」

「沒有付給我任何原材料費,和他們聯絡也不理我,卻自行提高附加價值,賣出譯本獲利。這些原屬於我的錢本來應該要算在日本的GDP上才對,這下子卻算到了中國的GDP上。拚了命寫出來的書,卻沒辦法貢獻給日本的GDP,反而貢獻給了中國的GDP(淚)。真的有夠惡質。要是這類事件在中國很常發生(一定的吧,因為我也常聽說),就表示中國正確的GDP可能比他們公布的還要少。也就是說,中國的GDP『正負誤差很大』,所以某種程度上參考就好。

我想這本書應該不會在中國出版吧。如果出版了,這一章大概也會被刪除。」

📝 他該不會是被詐騙了吧,那家出版社說不定是假的?而且這種事竟然還「很常發生」...😨

◆◆◆

「仲介公司有義務告知買方這是凶宅。但如果讓不動產的新進員工先在房子內住一個月,再賣給新的買家,就沒有告知的義務,也不需要折價出售。畢竟怨念都被新進員工帶回他們自己家中了。」

📝 告知是凶宅後,買方會不會容易受到反安慰劑效應的影響,而過度解釋生活中的小差錯?

◆◆◆

損失趨避:「比起獲得一個東西,當人類失去同樣的東西時,感情的波動會比較大。據說『獲得時的喜悅』與『失去時的悲傷』兩者的感情波動幅度可以達到2倍至2.5倍。」

「父母可能會覺得『就算丟掉這些漫畫,孩子應該也不會崩潰吧?最多是瀕臨崩潰之類的……』但對於擁有這些漫畫的孩子們來說,這些漫畫被丟掉時,受到的打擊卻是『瀕臨崩潰』的2.5倍。也就是說,孩子們會徹底崩潰。這就像邪惡的敵人在拷問主角時宣稱:『放心吧,不會殺掉你的』,卻不小心手滑而成了2.5倍激烈的致命拷問,使主角完全死透。」

稟賦效應:「只要擁有一個東西,不管未來有沒有可能會損失這個東西,都會認為這個東西的價值比一般人對這個東西的評價還要高。」

📝 感覺有點類似套濾鏡。

「說出『不管你拿多少錢來,我這土地不賣就是不賣!』的頑固地主,連續五年都抱怨著『我們公司也太黑心,我忍不下去了!我今年一定要辭職。』的人,以及周圍人們都認為『你的日常生活也太無聊了吧』卻仍持續在社群網站上更新食記和遊記的人等等,都是在稟賦效應的影響下,認為自己的所有物、地位、體驗的價值,比其他人所想得還要高,才會有這樣的行為。」

現實中應用損失驅避&稟賦效應的例子:第一個月免費的包月服務,像是「影片訂閱服務、電子書閱覽服務、串流音樂服務都常有這類方案。」

「在『擁有』這項服務一陣子後,解約時的失落感就會是加入會員時的滿足感的2.5倍。如果客戶本來就對這個服務沒興趣,可以很乾脆地解約。但只要客戶對這個服務有一點點興趣,加入會員後,這種感情就會膨脹到2.5倍,之後也很有可能會成為付費會員。這個戰術就是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