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非理性繁榮:股市。瘋狂。警世預言家


作者: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譯者:黃嘉斌
出版社:寰宇


  • 把最近發生的這些事件,擺在更長的歷史架構上觀察。
  • 目前狀況究竟是新發生的現象,還是過去已經有許多案例?
  • 住宅價格是否如同許多秉持繁榮心態的人所說的,存在穩定而強勁的長期上升趨勢?或這一切只是他們的想像?

◆◆◆

「大部分人會認為,可能影響將來就業收入的壞消息,以及可能造成不確定性的壞消息,都應該造成股票價格的下跌,而不是上漲,但經濟學理論的看法卻剛好相反。」「我們或許可以稱此為『鐵達尼號救生圈理論』。乘客如果發現船隻即將沉沒,則任何會浮的東西,包括救生圈、桌椅等都會突然變得非常有價值,但價值提升並不是因為這些東西的物理性質改變。同樣的,當人擔憂自己的收入無法穩定或持續,而且又沒有太多理想的投資機會食,他們可能就會開始追逐既有的長期投資工具,希望未雨綢繆,多儲蓄一點錢,以備將來不時之需。他們可能沒辦法多做實質的儲蓄。即使他們認為這些資產目前的價格已經偏高,將來可能虧損,但還是繼續持有。」

◆◆◆

「根據故事而建立的論述極具力道,因為這類陳述總是把成功投資表達成控制自身內在衝動的過程,而不是把當前狀況放置到歷史中去考慮,令讀者忘卻當時面臨的特殊市場價格水準。」「群眾往往讚賞那些無視於行情波動,耐心慢慢賺錢的人。這也是很多暢銷書刻畫的影像,其中最著名的著作包括湯瑪斯.史丹利與威廉.丹科所著的《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

「事實上,我們在泡沫行情發展過程中看到的狂熱現象,即表示了群眾普遍上並未認知泡沫現象的存在。人們如果認為價格上漲只是一種從眾行為,將在未來某個時候突然中止,則我很難想像這一切有什麼值得興奮的。」

◆◆◆

「群眾全神關注投資,將創造無比的誘因,吸引這類專家投身金融管理行業。一旦這些等同於專業魔術師(騙人的專家)的人幫我們經營企業,或擔任房地產經紀人,我們就不應該期待會看到真實的東西。」

◆◆◆

「市場冒現了一些蔚為風潮的商業雜誌,不是因為讀者需求,而是因為這類公司(只打算靠新潮的概念吸引投資人的科技公司)需要在雜誌上刊登廣告,作為他們操作手段的一部分;有些雜誌後來也關門大吉了。」

◆◆◆

我們或許可以稱投機性泡沫為自然產生的龐氏騙局,這場騙局沒有主導者負責操控,所以發展比較不規則,也比較不誇張;但是,一旦自然產生的故事發揮推動力,有時候局勢發展確實就跟龐氏騙局一樣。」

📝 大家一窩蜂投入市場,先進市場的人賺走後面的人投入的錢,一直持續下去,價格不斷推高,最後進市場的人因為沒有後續的人進來,於是就賺不到錢了。

◆◆◆

「『投資組合保險』一詞用得並不恰當,因為該策略實際上只是賣出股票的計畫。雖然引用貌似高深的複雜數學模型,實際上不過只是一套教你如何在股價下跌時賣出股票並逃離市場的程序。」「所以,即使採用投資組合保險策略,投資人也不過是做著他們原本就自然會做的事情,只是增添一些數學精確性和周詳計畫罷了。」

◆◆◆

「所以,雖然證據並不完美,卻也顯示五年期的重大走勢(無論漲跌)通常會迎來隨後五年的反轉。」

◆◆◆

「判斷股價水準時,近期價格可能是最有效的定錨因素。由於投資人普遍採用這種定錨因素,所以昨天與今天的股價經常相當接近。」

◆◆◆

「某支股票的價格變動可能對另一支股票的價格變動產生定錨作用;某支股票的本益比也可能對另一支股票的本益比產生定錨作用。這類定錨效應有助於解釋個別股票經常出現的類似走勢,因此也解釋了股價指數所呈現的劇烈波動——股價指數成分股的平均化並不能有效緩和價格波動,這即是原因所在。」

◆◆◆

「另外,相較於相同產業但企業總部設立在不同國家的股票,企業總部設在相同國家而隸屬不同產業的股票,股價往往更傾向於呈現類似走勢,然而一般人總是以為公司基本面應該更受到產業類別而不是總部位置的影響;這個有異於一般人預期的現象,原因也在於定錨效應。」

📝 為何?

◆◆◆

「定錨作用也可以協助解釋掛牌交易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表現為何更像股票,而不是其實際持有的房地產資產價值。」

◆◆◆

「後見之明的偏差,經常會讓世界看起來更具可預測性。」

📝 現在會失誤,都是因為當初沒注意到某件事,如果注意到那件事,就不會失誤了。

◆◆◆

「處在不確定情況下,人們的判斷會參考自己熟悉的型態,假定未來型態會類似於過去發生的型態,卻經常沒有考慮這些型態發生的理由,或形態重複發生的機率。這種人類判斷的異常現象,稱為『代表性捷思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 價格本益比偏高的股票,表現通常相對不佳
  • 淨值比偏高的股票表現通常也不佳
  • 股價存在某種形式的回歸均值現象(或折返較長期的歷史價格)——漲多者會下跌,跌多者會上漲

◆◆◆

「價值投資策略的根本精神,是要抽離價值高估的個別股票,而不是在整體市場顯得價值高估時脫離市場。」

◆◆◆

「這種簡單的智慧——股息相對於我們支付的股價如果偏低,通常就不是買進股票的好時機——實際上是受到歷史資料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