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藤廣大
譯者:陳亦苓
出版社:悅知文化
「試著運用『數字』回顧自己的每一天。」
「人越是優秀,就越容易花費過多時間在計畫上,行動量反而減少。」「為了脫離這樣的狀況,請先把重點放在『行動量』上。」「只要針對日常業務中非做不可的工作,想著自己『做了幾次?』、『一天做了幾小時?』專注於增加行動量就好。」
◆◆◆
步驟:
1. 增加行動量
2. 小心比率陷阱
3. 找出變數
4. 篩選出真正的變數
5. 從「長期」倒過來推算
◆◆◆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為達成(最終)目標而訂立的數值化指標。
「舉例來說,『(為了會說英語)每天背10個英語單字』、『(為了會說英語)每週去英語會話班上2次課』等,為目標而設立的目標,就是所謂的『KPI』。」
◆◆◆
「要把情緒替換成數字。」
「哪些詞彙、哪些說法令你感到不舒服呢?要算出次數。」「如果『D』(PDAC:Plan, Do, Action, Check)的行動量因此減少,就必須想辦法降低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次數。」
「當今社會,所有人都過度追求事物的『意義』。」「比起逐一確認各種疑問的人,老老實實地執行交辦任務的人往往更能在工作上有所進展。」「坦率地先去嘗試,再邊做邊想做不好的理由。」
◆◆◆
「雖然設定了為達成大目標而設立的小目標,亦即『KPI』,但處理『KPI』時必須要非常小心。因為這也會發生,錯把『手段』當『目的』的危險性。」「所設定的KPI若是無法連結至大目標的達成,就沒有意義。」
◆◆◆
「這個%,是幾分之幾?」「這句口頭禪,也含有確認『行動量』的意義在裡面,因為分母所代表的就是『量』。」📝%數很高不代表「量」就很多。
◆◆◆
檢討失敗的原因之中,要判斷哪些是可以改變的「變數」,再進一步分析最關鍵的變數是哪項,除此之外,也應分辨出「常數」,也就是「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的部分」,像是「天氣」等,應早早放棄,改為思考在此狀況下的應變方法。
「如果要靠自己注意到『變數』的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必須不斷反覆地問『為什麼?』」「『找出變數』這個動作,也正是在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因此,可能會讓人感到痛苦。請各位務必相信,能夠在此面對自己的人,肯定會有所成長。」
「所謂『懂得變數』的概念,就是認知世上存在有,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並且不去想這些事情。」
◆◆◆
【先決定「不做的事」】
「據說,有位知名的投資大師會先列出10件『想做的事』,再從中選出前3名做為『現在立刻該做的事』,而剩下的7件則列入『不做的事』。如此便完成了有3個項目的『待辦事項清單』,與包含7個項目的『不辦事項清單』。」
「這裡重點在於,在想做的事情中『捨棄了7件事』。如此一來,就能夠聚焦於前3名最重要的事項。」
◆◆◆
扣分評價:「能讓人一直保有危機意識,創造出『不得不重新檢視變數』的環境。」
「不是以情緒性的發言或懲罰,來引發焦慮;而是藉由數值化,來提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