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mes Clear
譯者:蔡世偉
出版社:方智出版
「習慣的改變造成的影響,近似於飛機路線調整區區幾度產生的結果。假設你要從洛杉磯飛到紐約,如果飛行員從洛杉磯國際機場起飛時,將飛機的航向往南調三點五度,飛機就不會抵達紐約,而會降落在華盛頓特區,如此細微的改變——機首偏移幾呎——在起飛時幾乎難以察覺,但經過橫越整個美國的距離放大後,最終的降落地卻差了好幾百哩。
同樣地,日常習慣的微小改變也能將你的人生引導到非常不同的目的地。做出好百分之一或糟百分之一的選擇,在當下似乎沒差,但經過橫越一生的時間放大,便會決定你是怎樣的人,或是你能成為怎樣的人。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喜歡這個飛機的比喻。
◆◆◆
「目標有助於確立方向,但系統才是進步的最佳解答。」
如果沒有建立起能讓自己享受其中的系統(方式、方法),那一旦達成目標可能就會停滯不前,或是如果沒有達成目標,就可能對自己感到失望。不應該將「達成目標」視為唯一的目標,重點是持之以恆,就算今天的練習量比昨天少,但只要有持續,就沒必要苛責自己。
◆◆◆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想要達成什麼效果。」
「你的身分認同源自你的習慣。每個行動都是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這章關於「身分認同」的觀點是我從沒想過的,覺得很有意思。行為反應身分認同,你的所作所為暗示了你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無論是哪種身分認同,你之所以能夠如此相信,是因為自身擁有足以證明的證據。
以我自己來說,我喜歡閱讀,因為我「常常閱讀」,這個行為就成了一個證明,讓我可以將自己定義為喜歡閱讀的人。
「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分認同的轉變。你也許會因為受激勵而開始一個習慣,但要維持下去只有一個原因:這個習慣成為你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我不用費力去維持閱讀的習慣,因為這個習慣已經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了。我一直以為之所以能維持閱讀習慣,是因為「喜歡」加上從小接觸,但實際上「喜歡」只是開啟這個習慣的契機,能夠持續好幾年這個習慣或許是因為我在不經意間想要…… 維持這個人設?😶
◆◆◆
「習慣堆疊: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若能讓好習慣更加方便,你就更有可能貫徹。」
「不要一開始就企圖打造完美的習慣,應該先做容易的事,持續地做。」
凡事起頭難,所以更要盡可能降低新習慣的入門難度。如果我想開始一項畫圖的習慣,然後一下就給自己設個一天要畫十張圖,那我絕對不可能去執行,又難又麻煩,而且太多含糊不清的問題,像是要畫什麼?要一天中的哪個時間畫?
所以可以先觀察、列出目前舊習慣的清單,再將新習慣拆解細分後與舊習慣結合,像是我每天起床都會開噗浪,就可以將流程建立成:我在點開噗浪後(舊習慣),要將筆記本翻開放在桌上(新習慣),再逛噗浪。「提筆開始畫」可以再另外與其它習慣結合,重點是將新習慣拆解,讓自己不會感覺要花很多時間或力氣去開始這件事,也沒必要一下子就要求自己要持續畫半小時或一小時,可以先從兩分鐘開始(兩分鐘法則):我只需要畫兩分鐘就可以了。
畫的內容也應該明確設定,不讓自己猶豫不決在那邊想要畫什麼,像是事前就在筆記本每頁寫上要畫的東西,翻開這頁寫著「蘋果」,那就畫蘋果。畫得很爛也沒關係,提筆動手開始畫才是重點。
◆◆◆
覺得是本很不錯的書,非常淺白易懂,點出很多自己過去曾陷入的迷思,像是以為要靠自制力或意志力來維持/建立/改變習慣,但是「自制力是一種短期策略,不適用長期」,如果每次都要等到累積足夠的自制力或意志力才採取行動,常常就是一天過一天永遠等不到行動的那一天 😅
或是看完書後雄心壯志地認為自己可以一口氣做出改變…… 冷靜!不可能一下就能建立一堆新習慣或改掉舊習慣,這只會消耗掉本來就所剩不多的幹勁,先只專注於一個習慣吧 💪